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2古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ID:816075

大小:50.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背诵古诗。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②和学生共同感受这两首古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夏天的情趣。二、教材分析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小池》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写小池环境的幽静美丽。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一片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立”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三、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提前了解夏天里我们身边能看到的动物。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提前观察各种动物在夏天的生活习性。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等。3、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六、教学过程(分2课时)第一课时(所见)(一)激趣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1.老师知道咱们班很多同学会背一些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2.揭题,释题。板书课题——所见。提问:“所见”是什么意思?答: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演示第4张幻灯片)。《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同学们你们先来看一看通过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景物呢?简单介绍作者。(袁牧,清代诗人、散文家)(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预习“三读”:一读,读准读通课文;二读,记住生字,划出字形;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课文。把不懂得字、词、句子用横线加“?”画出来。  3.学习生字。(演示第3张幻灯片)(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3)同桌互读,检查。(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的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3.学生练读全诗。(四人组内合作朗读)4.在四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例如: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等。6.理解诗意。(1)(演示第5张幻灯片)①师指“牛与牧童”的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②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作答: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穿越。——(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③要求学生齐读诗句。(2)(演示第6张幻灯片)“牧童捕蝉”的动作。让学生试着说说第二句话得意思是什么?(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读一读: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穿越。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4)挑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句)(5)归纳小结(演示第7张幻灯片),和学生共同齐读古诗。让学生想:从“林樾”、“鸣蝉”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夏季)(四)拓展训练学了这首古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组内谈论,编成小故事写下来。(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家长进行评价。2.在作业本上书写所学的生字并且牢记。第二课时(小池) (一)复习生字。(演示第3张幻灯片) 1.复习生字,会写文中要求的3个生字。 2.熟读古诗并背诵。 (二)激趣导入。 1.复习《所见》,并示意:那穿越树林的歌声和不停的蝉鸣为我带来了一个郁郁葱葱的山野盛夏景象,下面我们来同学习轻风细柳下的池塘风景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小池。2.(演示第8张幻灯片)。让学生找找这幅图中都有哪些景象?(泉眼、细流、树阴、蜻蜓、小荷等)简单介绍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二)初读课文 1.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2.学生自由读诗。 3.检查自读情况。同桌互读,检查。4.全班齐读。(三)精读课文。 1.指导读一、二句。(1)(演示第9张幻灯片)播放音乐,教师示意: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2)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柔和、甜美、速度要慢)(3)学生自由练读。(4)指名读。2.指导读三、四句。(1)(演示第10张幻灯片),播放音乐。教师示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作答: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这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3)指名反复读,读出欢喜的语气。(4)全班朗读。3.(演示第11张幻灯片)有感情的朗读整首诗。(四)拓展训练小池只是大自然中非常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更美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去欣赏。当然更需要我们去保护。课下,小朋友们也赶快去找一处美景,并把它写或画下来吧。(五)作业布置: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家长进行评价。2.在作业本上书写所学的生字并且牢记。七、板书设计(演示第15张幻灯片)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池泉眼、细流、树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八、教学反思(演示第13张幻灯片)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学习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接近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 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了盛夏和初夏的自然之美。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