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家(第一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具的家(第一课时)

ID:817516

大小: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具的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池淮镇明德小学方永华[文本解读]《文具的家》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贝贝文具只用一次就不见了,她只好每天一回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妈妈对贝贝天天丢东西的行为很是惊讶,贝贝很茫然,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老丢东西。在妈妈的启发下,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文具的家。后来,贝贝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要仔细检查文具,把它们都放进文具盒。贝贝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惜文具,文具用过之后,要及时放进文具盒里。不要乱丢,不然很浪费,也很麻烦。读出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是本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此,朗读指导时宜借助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采用个别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帮助学生寻找“代入感”,揣摩人物心理,读出疑问句的语气,从而落实单元朗读目标。本课时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借助文中出现的文具图片揭题导入,让学生质疑;整体感知,提取文中明显的信息——文中的贝贝有哪些文具,文具的家是什么;深入研读,根据提取到的信息作简单推断——贝贝的文具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家,再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段研读,在阅读中识字,积累语言,走进贝贝。教学时,需体现“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把识字和阅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时目标:1.在随文认读中,通过扩词、字理识字、动作演示等方法识记“具、新、丢”等7个生字,认识斤字旁。2.通过观察、比较、范写等,正确书写生字。揭题时书写生字“文”,最后一个环节书写“找、次、让”3个生字,明白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关注左右两部分的宽窄和高低。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图画,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的语气。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2、3、5自然段,体会贝贝的丢三落四与无奈。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文具”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老师依次出示铅笔、橡皮、转笔刀的图片,并贴在主板书的位置。2.师:铅笔、橡皮、转笔刀,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文具”。认读“具”字,并组词。3.指导写字。田字格出示:“文”。观察这个字的主笔。师范写“文”。学生练写。同桌互评。4.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家,铅笔、橡皮、转笔刀,这些文具也有自己的家。板书课题,读课题,质疑。【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的图片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铅笔、橡皮、转笔刀的图片引出“文具”,写“文”,再把课题写完整,让学生质疑,为整体感知做了铺垫。】二、整体感知,寻找“文具”1.明确自读要求。⑴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文中的贝贝有哪些文具?请你圈起来。⑶文具的家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用“___”画出来。2.学生对照提示,自由读课文,读到一种文具就打一个圈,读到文具的家,就用“___”画出来。3.投影反馈学生提取的信息。⑴文中的贝贝有哪些文具?①实物投影反馈一名学生圈出的文具,共同校对。②将板书中的铅笔、橡皮、转笔刀图片反一个面,出现对应的词语,齐读一遍,明确文中贝贝的文具有:铅笔、橡皮、转笔刀。⑵文具的家是什么?①实物投影反馈一名学生画出的句子,共同校对,老师示范用“___”画 出完整句子,学生依样把句子画完整。②老师在主板书位置贴上写有文字的图片:文具盒【设计意图:运用规定的符号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在实物投影反馈学生提取的信息时,既起到了互动交流的作用,又渗透了规范提取信息的做法。】三、紧扣“文具”,朗读探究1.学习第5自然段。⑴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⑵口头填空:文具的家是_____。_____是文具的家。⑶学习“她”。知道与女性有关。⑷学习“些”,并组词。⑸质疑:贝贝有文具盒,为什么她总是找不到自己的文具呢?请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段落读一读。2.学习第1、2自然段。⑴学习第1自然段。①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铅笔,只用了一次,不知丢到哪里去了。②指名读。③运用扩词法学习“次、丢、哪”。④师:假如你的铅笔只用了一次,不知丢到哪里去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丢铅笔的体验,或可惜,或着急,或担心,读好第1自然段。老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随机点拨“只用了一次”凸显情感。⑵学习第2自然段。①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 ②指名读。③齐读。有了第1自然段的朗读体验,第2自然段的朗读便不在话下了。3.照样子,说一说。铅笔,只用了一次,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尺子,只______________。__,只______________。⑴齐读第1、2自然段。师:你觉得贝贝是个怎样的孩子?猜猜贝贝还会有哪些文具不见了?⑵学生照样子,说话练习。3.学习第3自然段。⑴师:贝贝的文具只用了一次,就找不着了。她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⑵学习“新”。出示句子: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教学“新”。①认识斤字旁。师:这个“新”字,是个生字,谁知道它的偏旁是什么?看卡片,认读斤字旁,贴卡片。②了解“新”的字理。师: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新的意思:出示甲骨文: 师:你看到了什么?师:“新”本义,动词:抡斧砸钎,巧力劈柴。但现在已经不表示这个意思了。请你猜猜“新”在文中的意思。(没有用过的。)③开火车扩词。先请学生开火车自主扩词,再逐个出示“新书、新年、新手、清新”开火车认读。⑶读好对话。①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表情。②带着自己的观察,读出妈妈的疑问、惊奇,贝贝的茫然。通过学生自由读、个别读,老师示范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方式读进人物内心。【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文具的家是文具盒”,教师设疑“贝贝有文具盒,为什么她总是找不到自己的文具呢?”学生做出推断:贝贝很会丢文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推断的依据——1、2、3自然段进行研读。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课文插图,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帮助学生寻找“代入感”,揣摩人物心理。学生在朗读探究中,通过扩词,了解汉字的起源,演一演等方式随文识字。】四、趣读儿歌,盘点生字粗心的贝贝贝贝是个小粗心,铅笔、橡皮、文具盒……只用一次,就丢了。哪里找?找不着。她只好天天向妈妈要新的。1.出示自编儿歌:2.自由读。3.师生一起边拍节奏,边读。【设计意图:儿歌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针对本课时认识的7个生字,除了“些”,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这首儿歌。 学生在欢愉的诵读中,既巩固了新认识的生字,又对本课时学的课文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五、观察发现,学写汉字田字格出示:“找、次、让”。观察这3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辅助线帮助观察,得出3个字均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师范写“找”。生练写“找、次、让”。师生评价。【设计意图:同一种结构的字如何指导书写?课例中寻找共同的结构特征,示范写好“找”,学生自主写好“次、让”是一种方式。】文板书设计:斤字旁15具的家找新年文具盒这些一次﹖铅笔转笔刀橡皮哪里丢东西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