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文本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猴子下山》文本解读

ID:818258

大小: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故事大道理---《小猴子下山》文本细读曹文轲《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2016)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以“好习惯”为主题。《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这一课是安排在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小猴子下山,见一个爱一个,最后只能空手回家了。这篇童话故事通过讲小猴子由于三心二意做事,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着手回家,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定好目标,应该一心一意,有始有终。新教材又把这篇经典的童话重新选入教材中,我认为是因为这篇童话故事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也贴近孩子平时的生活,和孩子心灵深处发生碰撞,孩子感悟会更加深刻。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但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小猴子下山了,山下的一切新事物对他来说都是新的,都极具吸引力,这个他想摸摸,那个他想看看,他的好奇心要不断得到满足 ,使他忘了下山的初衷,没目标的转悠,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就去摘玉米,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最终,小兔子没追上,只有空手回家。学生通过阅读小猴子的故事应明白:做事要定好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要有始有终。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1、课题让人无限遐想。《小猴子下山》从课题我知道这篇课文介绍小猴子要下山,也就促使我展开无限遐想,小猴子下山干什么?是找吃的?找朋友玩?无聊下山解闷?种种疑问的产生,促使我更想走进文本,想快点了解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2、图文并茂《小猴子下山》这一课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从掰玉米到摘桃子,再到摘西瓜,最后追兔子,每一段文字旁都配有一只可爱、活泼、开心的小猴子。看,小猴子掰了一个大玉米,他扛着大玉米,大摇大摆往前走,仿佛要告诉我们“看,我掰的玉米多好呀!”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巴,眼睛眯成一条缝,别提多开心。当他看到其他美好的东西,依然兴高采烈,甚至有点得意忘形,就扔了前边得到的东西,这也和后文中的手摸着头,低头、失落、沮丧的小猴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美的图片带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受,当小猴子得到美好的东西时,从图片就能体会到小猴子非常开心,当我们看到垂头丧气的小猴子,也能猜出他定是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看到这些图片,孩子不用读文都能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漂亮的图片再配上文字,对孩子的语言训练起到引导作用。3、相似的结构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几个自然段都有相似的结构,都以“小猴子走到什么地方,看到又()又()的东西,就干了什么。”这样相同的结构来写,为孩子的理解降低难度。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了几个“又( )又( )”形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体现出玉米、桃子、西瓜长得特别好,也反映出这么好的东西对小猴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它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大又红”写出来桃子不仅大而且红的特点,说明这个桃子一定非常好吃,又甜又脆,小猴子特别喜欢就摘了一个。每段形式基本相同,孩子便于理解。4、用词准确这篇课文中出现许多动词,“掰”“扔”“摘”“抱”等这些动词在文中准确运用。如:“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这段话中的“扛、走、看见、扔、摘”等动词,写出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时快乐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小猴子做事不专一的特点。动词是表示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用好动词可以化静为动,写出鲜活的事物。这一课就恰当的运用了动词。从这些动词就能认识到,小猴子的开心,以及做事不专一的特点。5、文章主题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就去摘玉米;扛着玉米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捧着几个桃子往前走,又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抱着西瓜又看见兔子就去追兔子。 最终,小兔子没追上,只有空手回家。通过小猴子的故事来让学生受到启发,联想自己平时有没有像小猴子那样做事三心二意,从而认识自己的不足,我想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所在。其实,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常常会像文中的小猴子一样,一会儿干干这件事,一会儿干干那件事,没有主见、目标,最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如:大课间时,班里的孩子一起玩七巧板,有的小朋友看旁边的小朋友一会儿拼个小鸡,他就拼小鸡,还没拼好,又学旁边小朋友拼狐狸,最后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有拼成。文中的小猴子不就是小朋友的影射吗? 通过一遍遍的读文,我不仅在想,教材编排者编排的最初思想应该是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童话故事的过程中,还要从小猴子下山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干什么事情要有目标,心里有数,才能干好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