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谦逊的贝罗尼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比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启示: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面愈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反之,我们对于自己并不在行的事情,就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在专家耳里,不是益发显得你的肤浅吗?胸有成竹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虚心请教方是上策这是一个十年前的一个小故事小刘刚毕业被分到一家公司办公室。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刚好同单位的黄师傅,谢师傅也在钓鱼。不一会儿,只见黄师傅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小刘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黄师傅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小刘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个大学生哪!在这家单位算是文化水平高的那!过一阵,谢师傅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小刘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小刘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小刘也不愿意去问两位师傅,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别人能过的水面,我就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小刘栽到了水里。两位师傅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位师傅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要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行,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这种团结奋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