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教学过程:1、出示谜语,激趣导入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2、师激趣:有一只小猴子下山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吃的,他可开心啦!走,我们赶紧去认识它吧!(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3、初读故事,识字学词。(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并交流听过之后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指导,随文识字学词:(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一块玉米地、结、非常、掰、往前走,指名学生认读,相机正音:“结”在(2)、本课中读第一声;“掰”读“bāi”,不能读成“bān”。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3)区别“块”和“快”这一组同音字:(4)出示“扛着、满树、扔了、摘桃子”的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强调:“扔”是后鼻音,“摘”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5)单独出示“扛、扔、摘”三个汉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这三个汉字的字形和偏旁,师小结: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提手旁,所表示的意思都与动作有关。(6)生结合课文插图、生活实际,进行动作演示来理解这三个动作。5、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1)出示词语卡片:捧着、瓜地,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强调“捧”是后鼻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动作演示来理解“捧”这一动作。(2)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抱着、蹦蹦跳跳、追,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蹦”是后鼻音,“追”是翘舌音。(3)鼓励学生再说几个类似“蹦蹦跳跳”的词语。
6、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1)出示词语卡片:跑进、空着手,让学生认读。(2)学习“进”和“近”这一组同音字:鼓励学生说说“进”的同音字,并引导他们分别为这两个字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区分和运用。师适当小结:这两个同音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进”表示进入,前进,而“近”表示距离很短。7、巩固学习“空”这个多音字:引导学生回忆在第14课中出现的“你怎么有空出来呀”这句话,出示“空”的两个读音,鼓励学生说说“空”在哪些词语中读第一声,在哪些词语中读第四声。师适当小结。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巩固识字。8、师随机出示本课的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确保每一位学生能正确认读。单独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引导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适当归纳:本课中提手旁的汉字最多,表示小猴子的动作,在识记时可以借助偏旁来记忆;“瓜”与“爪”字形相似,出示二者的象形字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游戏巩固:小猴子下山。(多媒体出示小猴子从山顶下山的图片,每下一步就出现一个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正确则小猴子继续往下走,最终到达山脚下。)9、再读故事,了解内容
(1)引导学生再次读书,出示问题:小猴子在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最终的结果怎样?(2)生边读书边圈画,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掰了一个玉米;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子;来到了西瓜地,扔了桃子摘西瓜;看到了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没有追着兔子,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在此过程中,师适当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做到语言表达得完整性和流畅性。10、指导生字书写(1)师出示本课的七个要求会写的汉字:块、非、常、往、瓜、进、空。(2)再次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11、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小猴子下山》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猴子虽然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好吃的,但最终还是空着手回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