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

ID:818418

大小:3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猴子下山》教学案例《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共五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体现自我。片断一:师: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一个小组提供5幅画(与课文插图相同),还有一张白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幅图,然后按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幅图按顺序贴到白纸上,还要在每幅图的旁边写上一句话或一个词,要能体现这幅图的意思。……(学生动手贴、写,教师巡视)生:我的这幅图贴好了: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空手回生:我贴的顺序与他不一样:是掰玉米——摘西瓜——摘桃子——追小兔——空手回。可能这只小猴子更喜欢吃桃子,所以我把摘桃子放到摘西瓜之后。师:很好,你与书上的顺序不一样,但讲出了自己的理由,你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孩子。生:我的贴法与他们两个都不一样:我是“摘桃子——掰玉米——摘西瓜——追小兔——空手回”。小猴子先摘桃子,因为桃林也可以在山坡上。师:你也说得很有道理,你也是一个很有见解的孩子。还有不同的贴法吗?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贴图,弄清图意。过去,我们教看图学文,也一般先是按顺序观察书本上的每一幅图,看清图的内容,以达到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目的。但这种观察,学生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只动脑,不用动手和嘴。而本文的设计却用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用“贴图”来完成“看图”这一任务。这一环节,不但完成了看图的任务,还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创意。贴图之前,学生必须仔细地看图,弄清图上的人物、环境等特点;只有看清了,学生才会贴。所以,本环节教师虽未提“看图”,但实际上“贴图”已包含了“看图”的过程。在贴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经验不同,导致5 幅图的先后顺序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一定的道理,学生的这一理解应得到老师的认可。另外,教师让学生用词语或短句概括图的内容,这是对“看”的结果用书面语进行表述,是更高层次的“看图”。从教学的实际过程来看,学生贴图的顺序达三种之多,而且都能讲述出一定的道理,这正体现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特点。片断二:师:谁能把这五幅图的内容给同学们讲一下?生:……(由于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他们无法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只能用事先在图旁标出的5句话来讲述这个故事。)生:老师,我们可以先看书吗?师:你的提议很好,大家就看书吧,看书上是怎么描述的,请大家对照课文仿说。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比比自己说的好?(学生仿说,教师个别指导)师:谁给大家说说?生:(讲述图的内容,偶尔看书)师:你觉得是你说的好,还是书上说的好?生:书上说的好,它用了“又大又多”几个词语,我认为很美。生:我也想对照书讲……师:你讲得真好!生: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书上的1~4自然段,说法有点相同,都是“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这样方便我们背诵。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同学们就按他发现的这个“秘密”去讲这个故事。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照课文仿说,让学生熟悉课文。过去,我们一般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学生试说。而本文则是“先试说,遇到困难再找原文比较” 。这表面上只是程序上的颠倒,但意义非同一般。学生先试说,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自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势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去主动地理解课文,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会急不可待地去看书,积极主动地到文中去寻找好词好句。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仿说,不仅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还弄清了课文的段落结构特点,为背诵课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是教师的讲解、分析所不能达到的。片断三:师:刚才,同学们仿说得很好。但是,仿说,毕竟是仿说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呢?(学生思考,默读课文)生:我认为,故事的开头应交代天气情况,如“有一天,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这样文章会更美。生:我认为,故事的开头应加上“猴子妈妈让小猴子下山去摘玉米”,这样读者会更清楚事情的起因。生:我认为,故事的结尾应补上一段:小猴子回到家,哭丧着脸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妈妈安慰他说:没关系,今后做事一心一意就行了。师:你们加得太好了,水平胜过了老师。反思: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让学生创造性地讲说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有的在故事的开头加上描写天气的句子,加上描写山林景色的句子;有的在文章的中间补上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时的心理活动,空手而归的沮丧心情等;还有的在结尾补上从这件事中明白的道理等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故事更生动、精彩,也看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片断四: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这个故事讲得十分精彩了,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呢?生:(争先恐后)我来!师:好,大家做一下准备,2人一组:一个扮演小猴子,一个念旁白,哪组表演得有特点,我们就让他们给全班同学表演。 (学生自由练习)反思:这则故事由五幅图组成,形象生动,很适合表演。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演,富于想象,善于模仿。另外,经历了前三个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自己独特的认识,因此让他们排演这个故事并不难。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念旁边的同学声音抑扬顿挫,绘声绘色。表演的同学头戴头饰,动作到位,表情自然。例如:有的同学把猴子看到玉米、桃子、西瓜、小兔时的高兴心情表现出来了,有的同学把小猴子“空手回家”时的垂头丧气表演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在表演结束前大声疾呼“办事要专心”等。由此可以看得出,是阅读的个性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设计思路是:贴图试说——照文仿说——理解创说——升华演说,以“说”为线索,在“说”中学习课文,在“说”中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