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咕、咚、湖、突、腿、喊、狐、狸、耍、追、转、清、楚、朵”14个生字;会写“传、乱、树、棵、朵、突、追、赶”8个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建议学时数:2课时三、学生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因此要充分保证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可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和落实体会和感悟。四、设计理念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设计特色]充满激情地读,思维敏捷地说,动之以情地演,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整体提高。五、设计流程
第二课时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1、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让学生想象这个画面,教师画出图画)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故事呢?3、老师今天就教教大家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本领。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老师先讲一遍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听听,然后回答问题。(一)学习第2自然段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教师出示兔子的图片(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请学生喊一喊)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二)学习3—7自然段(出示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看黑板上得图讲故事。1、听到他的喊声,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他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2、狮子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狮子的句子。3、(示图2、图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8—10自然段(“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四)学习11—12自然段睢,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11、12自然段。(示图4)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说什么?不要盲目的人云亦云,要勇于探索事情的真象。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四、布置作业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