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导,导入课题。 师:有一只小蝌蚪,不知道它的妈妈是谁?不知道妈妈在哪?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小蝌蚪找到它的妈妈吧! 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师: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你长得像谁呀?生说。师:对了,有的同学长得像爸爸,有的长得像妈妈,而我们的小蝌蚪呢,长得一点也不像爸爸妈妈,他们长什么样啊?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师贴图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师贴纸条显示小蝌蚪的模样2,学习二三自然段师:走,我们带着没见过妈妈的小蝌蚪们去找妈妈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我们一起看看,小蝌蚪先遇到了谁? 是的,他们遇到了鲤鱼,于是去问她。
师在课件中打出: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疑问的语气。谁能读?指名读。读出疑问的语气,很流利。如果要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结合前面的语境,现在大家看看,除了疑问的语气,还要读出怎样的心情?再从课件中打出: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生说着急的语气。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很着急?什么叫迎,生表演。谁能读得更好些?
师渲染:鲤鱼妈妈亲切地抚摸着小鲤鱼的脸蛋,小鲤鱼在妈妈的鼓励下终于吃到了美味的食物,于是高兴地跳到妈妈面前亲了妈妈一下。小蝌蚪看到这一幕,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别人都有妈妈,可以得到妈妈的抚摸,可以在妈妈怀里撒娇,可是我呢,妈妈在哪里都不知道。”于是,它们迎上去,问(师引读)鲤鱼妈妈怎么回答它们的,谁愿意做做鲤鱼妈妈?生读。指名读,女生齐读。 他们游啊游,把谁当做了自己的妈妈?乌龟。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做自己的妈妈?因为乌龟也是四条腿,宽嘴巴。
是啊,那么,“妈妈,妈妈”这句话要怎么读呢?课件打出。生试读。谁能评评她读得怎么样?是的,要读出着急,激动高兴的心情,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激动和高兴。生:连忙、追、叫、感叹号。什么叫追,请生表演。师渲染:是啊,小蝌蚪们游啊游,忽然看见前面有只四条腿,宽嘴巴的动物,它们以为那就是妈妈了,他们以为马上就可以像小鲤鱼一样在妈妈面前撒娇了,于是非常着急,生怕妈妈会走了,会再也追不上了,于是连忙追上去,叫着(手示意让学生读)妈妈,妈妈! 乌龟是怎么回答的,男生读。乌龟是笑着说的,因为小蝌蚪认错人了。来,我们一起笑着再读。你发现了吗?鲤鱼妈妈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乌龟也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有什么不同呢?鲤鱼妈妈灵巧些,乌龟妈妈迟钝些,你们能把他们的不同读出来吗?我们来试试吧。女同学做鲤鱼妈妈,男同学做乌龟。很好,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课文,引入思考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过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能帮帮忙:鲤鱼阿姨说小蝌蚪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可是乌龟却说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难道鲤鱼阿姨说错了吗?
生答:因为鲤鱼阿姨没说完整。师:那现在你知道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了吗?生说其实它们的妈妈是谁呀?青蛙。现在我们一起朗读4,5自然段,看看它们能不能找到青蛙妈妈。生齐读。
师:同学们看到第四自然段,找一找描写青蛙的句子,谁愿意读一读?生读,师贴纸条。师:很好,现在老师手里还有一张纸,你能找找它们的区别吗?谁的眼睛亮?
师先朗读,动词重读。生说,动词不同,上面的动词是蹲,披,露,鼓。下面是有,穿,有,长。蹲能突出青蛙的动作,穿和披是不一样的,(师披衣服让学生看,并接正因为是披着绿衣裳,所以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把眼睛的特点说出来了。师:对了,小蝌蚪看到这样一只动物马上就明白了那就是自己的妈妈,它们经历了千辛万苦,一直都没有放弃找妈妈的念头,它们的心里是多么地想念妈妈啊,这个时候妈妈已经出现在它们面前,于是,它们再也不能抑制内心的激动,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师示意学生一起读。)师:这时候,慈爱的妈妈看到了自己可爱的孩子们,于是说什么?谁愿意做做这只慈祥的青蛙妈妈?生读,指名读,大组读。师引读“听了妈妈的话,他们后腿一……..”师:最后怎样呢,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四,设置问题,引发思考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这个秘密连小蝌蚪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生说,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呢?
师贴图课件显示师:那么在书上什么地方有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五,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既帮助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又知道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明白了大千世界的奥秘,只要你们善于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同学们学得这么好,一定能把故事讲出来,你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