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科目:小学语文年级:二年级教材:人教版第四册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要课文,文章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这篇课文是本册书中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我将侧重阐述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大纲》指出,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以及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大致了解内容。所以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课文,理解“迎上去”和“追上去”等词语。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的形体变化和青蛙样子。(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中的形体变化和青蛙的样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③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两个板块来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过程的形体变化和青蛙的样子。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获得阅读训练。教学难点:由于低年级儿童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我将“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设置为本课时的难点。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法:二、说教法(一)朗读法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低年级学生对自主阅读、表演、想象等语文学习活动较感兴趣的特点,4
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读、表演读等形式,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在读中渗透思想教育,又训练语感。(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可以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本篇课文的故事性强、情节生动等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挑战、课堂表现活跃、能较好的接受直观、形象知识等特点,我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简笔画贴图来创设一个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制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好学,同时帮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更好的去把握课文的重难点。三、说学法新课标倡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多有反复,图、文结构大体相同的特点,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支点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一)自学法本课我将通过创设一个帮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自主把握教学内容中小蝌蚪的情感体会。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我将适当放手,把课堂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合作探究法本课我将通过从图入文,引导观察小蝌蚪成长的图片,并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小蝌蚪生长的过程,并借助创设“小记者采访”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何保护青蛙。(三)品读法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本课我将通过品评句子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语感,并养成礼貌用语的习惯。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将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设计情境,,以小蝌蚪的“寻人启事”为载体,围绕“小蝌蚪遇见了谁”和“小蝌蚪的模样变化”两条线索来展开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约3分钟)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我将创设情境引出小蝌蚪找不到妈妈,继而神秘地告诉学生,聪明的小蝌蚪写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寻人启事》出示启事)。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物这一年龄特点,通过这样拟人化的寻人启事,利用创设一个帮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唤醒孩子们的责任心。这是第一次出示寻人启事,导入新课。二、播放视频,引入课文(约5分钟)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形、声、色的运用与结合,能有效渲染气氛,激发学习情感,把课文语言文字描绘的内容通过音像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课我将由欣赏课文音像来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的模样,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通过感知小蝌蚪模样来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铺垫。三、设计活动,理解课文(约25分钟)在通过“寻人启事”创设出一个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后,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并把握文中情感。4
1、读——读中玩,玩中悟。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1)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通过小组读,男女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发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同时通过补充落款不同的“寻人启事”(出示寻人启事)来加强记忆.(2)我还通过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朗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在遇到鲤鱼和青蛙时,我让学生品读“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和“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来帮助学生了解小蝌蚪是有礼貌的好孩子,鼓励学生向它们学习;(4)读中自学。由于第二、三自然段得结构相同,我在引导学生完成第二自然段的填充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去品味小蝌蚪和乌龟当时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在遇到青蛙妈妈后,我将通过品读比较“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鼓着一对眼睛。”和“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这两个句子来帮助学生了解青蛙的样子并培养语感。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叶圣陶在半个多世纪的对语文教育的不断思考和探求中,作出“语文是工具”的论断。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低年级更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所以我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得到说的锻炼。说,说什么呢?(1)说内容。在学习完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后,我将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课件出示的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再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这样不见帮助学生回顾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说心情。通过“对话”形式,我引导一步步知道青蛙的样子时,借助“迎上去”和“追上去”两个动词的理解,要求他们说一说小蝌蚪的心情,更好的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适当运用简笔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准备好五幅简笔画贴图,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来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并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会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与此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总结课文,深入引导(约7分钟)1、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本课我将通过创设“小记者采访”这一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蝌蚪,老师扮演记者,参访学生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既复习了全文,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青蛙和蝌蚪的教育。最后,我将布置了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的小任务,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五、说板书设计考虑到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变化和遇到的对象都设计成为贴画,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画的颜色、形状等可以更感性和形象的理解课文,看上去一目了然。通过概括性强的板书,对于把握本课的重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复习本课知识,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4
小蝌蚪找妈妈迎上去长出两条后腿(贴图)————鲤鱼阿姨(贴图)↓追上去长出两条前腿(贴图)————乌龟(贴图)↓尾巴变短(贴图)————大青蛙(贴图)↓尾巴不见了(贴图)————捉害虫(贴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