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绍濂学校王国眉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画水,交流图画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们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家画的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说明】课前画水,不管画的画简单还是复杂,那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某些孩子思维没有拓宽,学完课文之后,他可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某些孩子画的水比较复杂,思维很独特,学习课文时他就会更加自信,学完之后再去画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多的想象。 二、猜谜,认识水 1、范读,猜谜。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猜“我”是什么。 2、利用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读一读”部分,教学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认识水。 (1)师: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 云 雨 雹子 雪 池子里 小溪里 江河里 海洋里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舞 唱歌 开大会 温和 暴躁 (2)动动脑 师:小朋友,我们给每一项起个题目,好吗? 例:“我会变” “我的家” “我的活动” “我的脾气” 【说明】这是对整篇文章的通体认识,整体了解文章,简单了解水的多种表现形式。“动动脑”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朗读,赞美水 1、自选题目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对水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你最想了解水的哪一部分?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第二项和第三项合并为一项来学。 2、自主合作学习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读一遍自选部分。 (2)画出自己不会的字或词,借助拼音或请教他人去认读。 (3)用心读每一句话,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句子读好? (4)读给你的朋友听,互相提一提建议。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提示:以下是预设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进行的,以下的顺序可以改变。
“我会变” (1)“我学会了字词” “漂浮”、“碰到”、“雹子”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填空: 云在天空中 。 一只小船在水上 着。 师:请小朋友想象云彩在空中飘浮和小船在水面上漂浮的情景,想一想,“漂浮”和“飘浮“有什么区别? 指名回答。 师出示雹子的图片,让学生对雹子有直观的认识。 (2)“我是小小朗诵家“ 指导读第1~2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很活泼。第二自然段,“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雪花飘下来”这三句话的感觉是不同的,应读出“落”、“打”、“飘”的不同意思。 指名读,评价,练读,再指名读。 (3)师:想一想,我还会变成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冰 霜…… “我的家”、“我的活动”重点指导朗读 师:现在小朋友都很累了,请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吧。 师:好,该“起床”了!刚才,小朋友们睡觉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乱动,也没有一个人讲话,这就叫做── 生:安静。 师:对!叫安静。那咱们去看看池子里的水安静不安静,好吗? 生:好! 师:(出示池水的图片)大家看看,这里的水好像正在睡觉,安静吗?
生:安静。 师:那谁能把这句话读得让大家觉得很安静?(出示“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 生:读课文。 师:大家再想一想,它在小溪里散步时的样子。谁能说说它是怎样散步的? 生:慢慢地散步。 师:对呀!看谁能读出水在慢慢散步的语气。(出示“在小溪里散步”)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想想,水在江河里是怎么奔跑的,在大海里是怎么跳舞、唱歌的。现在,我想请一位小朋友读课文,要读得让大家感觉到水在奔跑,在跳舞,在唱歌。谁能?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师:课文第三段有个词语写大海里的水很多很多,看谁能找到这个词语,而且要说说为什么。 生:这个词语是“开大会”。因为开大会时人很多。 师:你真会动脑筋!请你把这句话读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水在大海里开大会的样子。 生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老师也得向你学习!好,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把第三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的家还在哪里?我还有哪些活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稻田里 水杯里 水管里 天上…… 飞舞 慢跑……
【说明】低年级语文教学应重点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朗读指导和识记字词。第1、2自然段比较活泼,也比较容易读。难点是第三自然段,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声音不同、气势不同,所以读的感觉也不同。通过出示图片和练习生活实际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体会和比较中,慢慢感受到朗读的技巧,学会阅读。本课通过观察雨水的变化图,让学生充分了解《我是什么》,更让学生知道自然界是变化莫测的。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