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导学案北京小学走读部桑海燕《我是什么》,是常识性课文。常识性课文放在语文教材里,就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挖掘文章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常识性课文内容逻辑关系清晰,用词严谨、准确,语言简练。说明文特点突出。特别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语言模仿和练习的例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在小学语文阶段,常识性课文有很多。在课文阅读和语言学习时,了解自然科学的现象和知识,学习如何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阅读真的是学习知识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常识性课文教学的重点。常识性课文的内容:有趣味、可探究、想象空间大……大家喜欢阅读。但是,语文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时候,容易误导。探究过多,就和其他课程产生混淆。探究过少,不容易理解,影响阅读效果和质量。所以,生活中的阅读有指向性,实用性,目的性强。生活中的阅读和“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做什么?一是语言记忆和积累。二是语言阅读和理解。三是语言运用和表达。这三个方面,就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常识性课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一)课文定位《我是什么》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秘密”。文章通过“水”的变化规律和天气变化的科学道理,激发读者对自然环境、大自然“神奇”特点的感知。让我们愿意更仔细的观察,阅读一些书籍,更多的了解自然奥秘。(二)学生水平经过调研,学生水平有两个层面。4
基本层面: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和词语。达到语言的字面理解。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水”的各种形态和变化现象。探究层面:学生理解有难度。只有极少数孩子有理解的基础。因此,“水”的科学知识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的阅读、积累、理解、运用和表达。第一步:做好教学定位。第二步:设计教学主线。第一步:教学定位。积累、理解语言,认读生字、词语,增加识字量。阅读和学习课文,积累语言表达方式。第二步:教学主线。学生动脑想——有核心问题;有分问题。有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我会变,我是怎么变化的,都变成了什么?”。课文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设计一个分问题。学生动嘴说——有词卡;有图片。帮助学生说好课文内容,贴图片,贴词卡。图片: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画面。词卡: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借助词卡+图片,讲述、体会课文内容。建立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积累、储存语言的表象。学生动笔写——有课堂练习。教师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动笔写一写:有“选词填空”,拓展语言空间,丰富语言环境和内容;有选择动词造一个句子。练习运用语言。学生动心思——有拓展练习。共有三个拓展练习。一个是诗歌朗诵。三首小诗,非常适合朗诵,内容与本节课契合,在课上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适合进行情感交流。第二个是推荐《神奇校车-水的故事》绘本读物。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第三个是口语交际练习。仿照“水”的自我介绍,学生练习作自我介绍保证目标落实,就要有目标评价——评价内容——读、说和写。学习语言可以了解文化,可以作为工具进行交流和表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评价——读、说和写。第一,有语气的朗读。4
第二,完整讲这个科学童话故事。第三,正确选择词语填空。第四,用重点词造句。第五,拓展练习——诗歌朗诵;绘本阅读;自我介绍。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依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水平,确定了学习难点:“照图说一说‘水’的变化;用“落、打、飘”各说一个句子。”“读”与“说”是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学习环节。“读”与“说”是语文学习的输入和输出通道。“读”是积累、丰富和储存语言的过程;大量的练习可以培养语感。“说”是运用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过程,提升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三个“不同”。不同自然段,设计不同的核心问题;不同内容,制作不同的图片+词卡;不同表述方式,变换不同的朗读方法。这三个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之间的联系,想象不同画面。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教学难点——词语的不同。用“落、打、飘”各说一个句子。良性循环——学习-体验-实践-再学习。学习、理解、体会“落、打、飘”动词的不同,用“落、打、飘”各说一个句子。体现的是——学习到实践,再到应用,最后再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最后,为大家呈现本节课的板书。完整呈现课文内容、关键信息。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记忆内容和建立空间概念。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