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教学步骤】一、导入与回顾上一课时中,大家已经初步领略了魏征作为一代诤臣,在向君主劝谏时的风采。先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说一个“思”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第一、第二自然段中魏征围绕“思”分别陈述了什么内容?明确:人君当思/为何要思/思些什么即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二、重点研读第三段1.分析本篇疏论述的核心部分,即“十思”的具体内容。请一学生朗读有关十思的十组语句,总结部分则全体同学齐读。(边读边圈划关键词概括)2.再次基础上小组领任务上来写黑板对十思进行简洁的概括,分成五组,两两一对。根据划分的五组分别指明魏征认为君主具体应当“思”些什么?五组“思”涉及哪些方面,有何层次区分?明确:生活方面、待人方面、处事方面、用人方面、执法方面明确:由己及人,物质享受到精神意志;从个人谈到国家;包含着“本能欲望”和“理性自制”的对举。一个字角度提倡什么(立什么)反对什么(戒什么)
俭生活方面:要知足知止戒贪心奢侈谦待人方面:要谦冲自牧戒骄傲自满慎处事方面:要虚心正身戒偏听偏信明执法方面:要赏罚分明戒谬赏滥刑3.概括魏征“十思”的政治目的(魏征的政治理想)明确: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修仁政、济苍生、达到天下大治。4.第3段最后一层如果是答案的话,追问:这十思与文章开头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有何联系?提示:是“积德义”的具体展开,这五个方面国君身体力行,也就是“积其德义”。所以说“十思”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则”段首的哪个字相呼应?提示:与“诚”相呼应。“诚”讲十思的具体内容,“则”讲十思的效果。两者组成了富有逻辑的假设关系复句:果真能做到十思,那么“智者尽其忠,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了。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深知片面性是危险的,在人类历史上提出“兼听”这个命题,无疑是一种卓越的见识,魏征的思维方式能全面地看问题,具有辩证法的特征。三、语言赏析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再齐读课文,精彩语段要熟能成诵。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明确:层层推论,务尽其旨;排比用典,生动有力;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四、思维拓展1、如果让你为魏征颁发一个奖,你会在“千古第一()臣”中填上什么字?(填一个字)学生:直、忠、良、谏、信、诤等等。老师补充:魏征曾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唐太宗不解地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逄、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王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诤:谏也,程度比谏重,用则可生,不用则死。2、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
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五、布置作业1.魏征所谏“十思疏”于你有何启发?试从不同角度,如学习、生活等加以思考。2.这对君臣千古佳话,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创立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你觉得谁更了不起?请写出三点以上的理由。谈谈你更欣赏谁?3.赏析本文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附: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一个字角度提倡什么(立什么)反对什么(戒什么)
俭生活方面:要知足知止戒贪心奢侈谦待人方面:要谦冲自牧戒骄傲自满慎处事方面:要虚心正身戒偏听偏信明执法方面:要赏罚分明戒谬赏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