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培育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2、熟悉生字。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教学预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首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二)师生竞赛,朗读古诗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2、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15
师生背诗竞赛。(新课标提倡:“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但假如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育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诵比赛的活动。)3、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的优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4、学生练习朗读,预备和老师进行比赛。5、学生配乐朗诵,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1、定位联想,熟悉生字。(学生闭上眼,在美丽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出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索、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熟悉也告知同桌。(3)“开火车”游玩给生字组词。3、识字游玩:登鹳雀楼。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假如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15
4、登高望远,想象说话。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四)课间休息。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五)背诗比赛,拓展延伸。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休息过后,进行一次背诗比赛,除了这首诗,你还会背哪些诗?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本事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六)课堂小结,鼓舞积累。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久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假如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进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语文《登鹳雀楼》教案2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知人们的道理。教具预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15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每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期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特别喜爱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依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渐渐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涯,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意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惋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方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方法。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15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熟悉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方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爱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三、指导朗读古诗。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15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过渡:刚才老师看到许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观赏一段美丽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美丽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四、学习古诗。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3、读一读前两句来。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师:今日,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知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知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勉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日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1、教师简洁介绍古诗的背景。15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3、学生练读。4、自由背诵。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出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事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出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学生群情激扬,背诵娴熟而投入。)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许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终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15
八、学生在布满期盼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欢乐!”语文《登鹳雀楼》教案3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规律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熟悉11个生字。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秀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日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出名的大诗人,你们快乐吗?生:快乐。15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殊喜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熟悉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育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生字。同学们,你们熟悉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熟悉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15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熟悉。)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假如回答不精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育学生自主发觉,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专心听老师来读。(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协作音乐,学生评议。)间评:采用学生相互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精确、吐字清楚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悄悄地听录音配乐朗诵,认真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秀丽的景象。(放录音)(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15
间评:充分赐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秀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三、课堂小结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日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把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3)你们读得真棒!期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看四周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文《登鹳雀楼》教案4学习目标:1.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中呈现的壮美景象。教学重点: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教学难点: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教学预备:生字卡、挂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观看想象、初步感知古诗内容。二、试读古诗,组内合作。三、指读古诗,正音。四、范读古诗,生留意韵味、跟读。五、组内赛读。六、推选组内第一名参与班级诵读比赛。七、全班诵读。八、试读诗中要求识记的字,小组合作。九、开火车识字比赛。语文《登鹳雀楼》教案5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熟悉4个字。15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课前预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X省流出,经过X省、X省、X省、X省古、X省、X省、X省等省区,在X省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X省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渐渐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齐读课题。留意读准“登”字。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垮,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察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15
2.画出本课要求把握和要求熟悉的字,读准每个字音。四、检查自学状况1.认读生字。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渐渐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当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六、识字、写字指导15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目:比“日”多一横。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终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终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1.认读生字(包括要熟悉的字)。2.练习背诵。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3.完成课后练习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