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下党小学龚富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课件示鹳雀楼图)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河吗?师简介黄河流域途径省份,由此切入课题鹳雀楼所在省份。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黄河流域流经的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鹳雀楼幻灯片)谁知道这是哪里?示“鹳雀楼”词,指名读。3、猜一猜名字怎么来的?说名字来历:“鹳”是一种形状像鹤的鸟,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鹳雀楼”。4、这座楼在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4、板书课题,指导朗读。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鹳雀楼的美景了,那,快打开书自己读读吧。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老师下面来检查。1、检查生字课件出示古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2、检查读诗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3、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诗会读了,意思大家知道吗?那大家先把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2、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3、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四、情境中指导背诵,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五、识字写字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不但知道意思还会背诵了,那接下来我们就把生长写一写看谁写的最棒--------1、出示8个生字,指名领读。2、指导写“欲”、“楼”两个生字。①出示课件演示笔顺。②老师黑板上范写,相机指导。3、学生描红,写字。
六、古诗新唱这节课大家表现的真是不错,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由登鹳雀楼改编的歌曲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都能更上一层楼,那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