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ID:824470

大小:18.2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语文教案-登鹳雀楼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教案示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教案示例2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日()  入()目(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