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评课记录时间:2014年11月5日地点:六年级办公室与会人员:李正想王献芳郭琼王云霞严志东鲍春华严志东方红霞张卉利汤琳刘凤清辜浩英黄红丽记录:郭琼一、黄红丽老师说课说教材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二)扶放结合法(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四)合作学习法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二)初读指导(三)悟读古诗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四)指导写字说板书设计二、中心发言人辜浩英黄老师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三、在座老师精彩点评汤琳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张卉利
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方红霞今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王献芳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王云霞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黄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使图、文、声立体同时输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四、李主任总结在本节课中,黄老师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黄老师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然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篇二:二年级下语文说课稿-登鹳雀楼2-湘教版【小学学科网】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三、精读课文: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四、总结、延伸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17登鹳雀楼看想登高才能望远(简笔画)篇三:登鹳雀楼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授课教师:郝琴霞府谷县特殊教育学校一、说教材古诗《登鹳雀楼》是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六册的第五课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二、说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三、说教法、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图画、图片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引入:1、由图入手揭示课题《登鹳雀楼》并板书。2、播放课件:鹳鹊楼图景并解说,让学生对鹳鹊楼的位置及周围的景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简介作者。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再根据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发音。三、理解诗句意思1、借助图片和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2、再字字落实到诗句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四、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
五、小结课堂小结时,我再次强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这样。六、课外延伸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同时,让学生把名言警句运用在写书信时,更能体会其含义。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登鹳鹊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站得高,看得远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景篇四:登鹳雀楼说课稿17、《登鹳雀楼》模拟上课稿高娜娜各位老师好,今天我模拟上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好,上课!同学们好!一、导入: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你来吧,你背的是《游子吟》,不仅背的准,还加上动作,声情并茂,真像个小诗人,你真棒。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3、请同学们看这幅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4、所以登鹳雀楼就是-----------对,就是走上、登上鹳雀楼。二:解释题目中字:a、雀: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吗?好,你说,你观察的真仔细,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小字去勾加“隹”,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b、那“楼”这个字,谁能观察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你先说,你说的是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你也说,你说的是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你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是啊,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木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c、同学们,你看,标题中的斜线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你说,你说的很对,斜线表示的作用是停顿,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请你们跟老师这样来读读,好吗?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诗中还有很多的生字,请你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1、看,古诗中的生字宝宝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好,开始!2、谁想当小老师领读,你来吧,你读的声音很响亮,音也读的准,真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其他同学向他一样大声而准确的来齐读吧!3、下面请同桌进行翻牌读生字小游戏,看那两位同桌翻的又快又准。4、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请听录音范读古诗,可要注意停顿线
的读法,看谁听得最认真!5、请大家带着适当的停顿、抑扬顿挫的语调读一读这首诗吧!高高的小手举起来了,真有自信,请你读,你读的抑扬顿挫,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你能像他这样再来读吗?你读的真像个小诗人。四、理解诗意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连绵起伏”这个词用的真好。你呢?你看到的是波浪滚滚的水,你的词也用的非常好。谁想补充,你看到了高大的鹳雀楼了。你再说,你看到太阳都要落山了,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每个小细节都注意到了,真细心。2、下面我们先读诗的第一行。示“白日依山尽”,请你读。问:白日指什么?你说,你说的是白天的太阳,有意思,老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吧,(“白日:一种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那你能猜出诗中的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吗?你们猜的很准确,是第一种可能,本诗中的“白日”是指傍晚的太阳。2、“依”是什么意思?你能通过动作来表示吗?奥,大家依靠在了一起,这就是依的意思,所以“依”有个单人旁,田字格范写:“依”小手指,伸出来,跟老师来写一写。3、所以“依山“就是-------------,对,就是靠着山。真聪明,看来大家都有像一休一样善于动脑筋的小脑瓜。4、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去了,最后-------,对,看不见了,那诗中哪个字表示看不见、完的意思?对了,就是白日依山尽的“尽“。5、那你们能想象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景象?好,你说,你说的是太阳紧挨着西山落下去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看来你是个平时善于观察生活的好孩子。6、板画:傍晚的太阳依靠着群山渐渐落下去了。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老师画“连绵起伏的山”,那谁能上来画“白日”呢?好,你来,老师帮它描一下,画的真准,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让我们再次感受“依山尽”。7、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你读,那“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你说,你说的是黄河的水流向了大海。你的理解能力非常强。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对,是——入海流。简笔画:黄河水。同学们,“入”容易和哪个字弄混呢?对,是人。都是一撇一捺,捺的位置可不一样。“人”从撇的身上写捺,“入”从撇的头上写捺。8、那你能通过朗读表现黄河入海雄浑的气势吗?你读,你读的很有气势,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你能像他这样再来读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也感受到了黄河水入海的宏伟气势,非常棒!9、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让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吧。好,开始!你们真是好样的,读出了诗的韵律、节奏。10、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上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他又可能看到了什么?引读——对,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对,你说的很好,表示的是“眼睛”,
11、原来诗人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你说,对,要上楼,哪个字表示还要上楼呢?大家说的很好,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更”,那只要再上一层就足够了吗?你说,对,这个一层并不是真的只上一层,而是还要继续往上的意思。让我们来回顾这两行诗的意思,诗人想:要想——对,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对,要继续往上上楼。是啊,如果只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你说,你很聪明,总结的很好,登高才能望远。——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12、谁能把整首诗读好?你读,老师为你竖起大拇指,你不仅读的字正腔圆,更难得的是读出了诗的韵律美。13、你们还记得这么大气宏伟的诗是谁写的呢?一起说——王之涣五、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听一下为这首诗而改编的歌曲《登鹳雀楼》多好听的歌曲啊,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