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上册 登鹳雀楼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上册 登鹳雀楼1

ID:824522

大小:7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1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写字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 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1教案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1教案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1教案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授新读诗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11页共11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