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
一、学习要点: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注意一词多义的用法。
二作家作品知识: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诗、词、散文均有成就。散文见识独到,笔力雄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二作家作品知识:他的散文以见识高超、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属于驳论。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四题解与背景: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致书批评新法而写的回信。北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宋朝统治者深陷难以摆脱的危机中,王安石目睹内忧外困,立志改革。熙宁二年(1069年),他出任参知政事,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大力推行新法。
四题解与背景:由于新法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强烈的反对。司马光就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他于熙宁三年二月、三月,两次致书王安石,以三千四百多字的长文抨击新法,要求停止变法。王安石的第二次回话就是这篇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回信中义正辞严地反驳了司马光在信中提出的种种指责,表示了自己坚持变法、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阅读与理解改其度:度,法令,计划。度义而后动:考虑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度,估计,考虑,这里做动词用。不事事: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做;后一个“事”是名词,事。
五课文赏析除去开头、结尾,分为三段:第一段:说明写作缘由。语气谦恭委婉,却透出坚持变法之意。
第二段:批驳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1、阐述自己反驳的原则:名与实要相符,即辨明司马光加给变法的罪名,不切合实际(这是论证的关键)。2、归纳司马光反对变法的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3、批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污蔑观点:首先批驳前四个观点:摆出实际与被诬之名不符,罪名难当。四句排比势如破竹。
其次批驳“以致天下怨谤”的评论:①“人习于……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抨击当今世风恶劣,自己要坚持变法,怨谤多,出于必然,反问句义正辞严,不容置辩。②“盘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援引古事,说明改革有阻力是正常的,只要考虑到所做的事合乎情理和道义,那就是有人反对,也不后悔。表明了变法的决心。言外之意,对当朝士大夫的反对,没有担心的必要。语气自信有力。
五课文赏析第三段:表明自己将改革进行到底,决不为异议所动摇的坚定立场。本文主题:本文义正辞严地反驳了司马光反对变法的种种论点,表示了自己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体现了王安石对国事负责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问题思考1、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污蔑。2、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论敌的论点名不符实,即驳论点。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有那些?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4、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观点的立论原则是?名实必须相符。5、王安石举出盘庚迁都的例子主要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见前赏析)
问题思考6、这篇文章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决心?一定要把变法进行到底。7、本文辩驳的风格是什么?寓刚于柔8、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观点采用什么方法?先概括对方论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驳论点。
六、艺术特点:1、行文简洁,不枝不蔓。行文简练,结构严谨。第一段说明致信的缘由,第二段转入对来信的反驳,第三段表示坚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2、抓住关键,辩驳有力。先确立对方无法反驳的立论原则——“名必符实”这一关键展开辩论,轻而易举推翻了对方的污蔑之辞。善于归纳和抓住对方的观点,进行精当批驳。将对方观点归纳为五点,先分别驳倒四个反对观点,再援古证今驳倒“致谤”。
3、理足气盛,寓刚于柔。理足气盛:批驳司马光四个反对观点,用排比句式,势不可挡;抨击“人习于……”的恶劣风气用反诘句,义正辞严,不容置辩;“盘庚之迁”用典故说明改革有阻力是必然的,充满自信。寓刚于柔: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