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育)十六谏太宗十思疏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品教育)十六谏太宗十思疏

ID:824854

大小:2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详案【教学目标】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进“谏”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基本观点。2.把握“疏”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3.体会魏征上疏的苦心与胆识,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学习其高超的说话艺术。【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进“谏”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基本观点。【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贞观政要》记载的一段话导入。“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魏征何以获得唐太宗如此之高的评价?二、课文品读1.通读文章,思考:文章中所说的治国的理想境界是什么?请从文章当中寻找相关语句。“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提炼一下即“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那么怎样达成这种治国的理想境界呢?对君王来说,具体应该怎么做?关注“十思”,“正身”“安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是戒奢用俭(知足安民,戒奢侈);“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是戒骄守谦(虚己下人,戒骄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解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戒纵要慎(谨慎执政,戒放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戒邪守正(正身黜恶,戒偏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戒滥要明(公平执法,戒昏聩)。(插入“奢俭”“虚心”两个方面相关的元典ppt,全班朗读。是先讲第三节还是回到第一、二节再讲第三节?第三节高潮部分,更有气势。)3.为什么要关注“十思”?回过头来,从文章的整体脉络上看,“十思”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因为“总十思”“宏九德”,オ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从文章的整体脉络上看,十思的逻辑起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章怎样引出话题的?这样引出话题有何作用?文章起首以两个比喻引出话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直接摆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者之间,事不同而理同,紧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述,并对观点进行申发“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也就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如若不然,“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对开头的比喻从论证上进行了回扣。形象化的话题开篇,具体化的观点阐述,主张一目了然,态度鲜明清楚。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ppt)。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此处衔接语)第一节通过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告诉唐太宗“积德义”的重要性,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节作者又是如何劝谏太宗的呢?5.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文章引用了一条怎样的普遍的历史规律?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具体又是怎样论述的?先引用了一条普遍的历史规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①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和守成两方面论述“积德义”的重要性,将历朝兴衰成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原因在于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态度,起事之时患难之中,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始创立基业;遂愿之后安定日久,纵情恣意,睥睨万物,终分崩离析(正反对比论证)。历史过往,前车之鉴,俨然目前,怎么办?②将圣贤的明言至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ppt)(引经据典,比喻论证)作当头棒喝,民心惟危,朝警夕惕,如何做?殷鉴不远,国君是不是要“所宜深慎”?是不是要“居安思危”?是不是要“积其德义”?不言而喻。(穿插荀子的元典;穿插说理的方式;请两个学生朗读,应以怎样的语气?)严密的论证思路,贯穿始终的论证脉络。从以上两节我们可以看出魏征善于说理的逻辑力量。(是在此处总结还是在文章最后总结?)6.魏征何以犯颜直谏?补充背景介绍ppt: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不敢滥用民力。到了贞观中期,随着功业日隆,逐渐骄奢威福,役使百姓,且“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忘乎所以,大臣们噤若寒蝉。贞观十一年,针对这些情况,魏征连上四疏,本文即其中一篇。从上可看出魏征犯颜直谏的人格力量。7.魏征有进谏的苦心与胆识,要想进谏成功,还需有高超的说话艺术。从文章的用语上看,魏征说话的高妙之处在哪里?君臣有别,君威难犯,必须谨言慎行,陈事明理。①文章以含蓄内敛的“臣闻”开篇,又以“下愚”和“明哲”的等级对比进一步真诚谦虚地摆正姿态;②在“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以圣贤之言为前导,语重心长地进行提示,合情入理,恳切真诚,其高妙之处在于委婉通达中不着痕迹,言辞穷切中不容置疑,忠心诚意且话语得体,唐太宗自是从善如流。 三、小结有人说“思”为本篇之骨,以“思”为中心,再次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对《谏太宗十思疏》的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得也。”结合文章来看,为什么说本文“通篇只重一‘思’字”?“思”的根本又在何处呢?“通篇只重一“思”字”是说“思”字贯穿全文,从“思”的根本上来说是要“积其德义”,国君只有积聚恩德才能寻求国家太平,即“思国之安”;而要想国家太平就必须未雨绸缪,即“居安思危”;有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就必然能克己正身、安民纳下,“总十思”而“宏九德”,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理想境界,国君再不必“劳神苦思”了。如此繁复的谏“十思”其实是为了积“德义”,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语中的,自然令人豁然开朗(通过板书,小结中心观点,内容,措施,效果,以“思”字贯通全篇。)四、作业布置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两篇文章在进谏艺术上的不同之处。提示:《谏太宗十思疏》虽运用了比喻论证,但仍然是开宗明义,第一段即提出观点进行阐发,进而逐层深入加以论述,最后水到渠成提出“十思”的建议。《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采用类比的手法,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好铺垫,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讽谏齐王,由近到远,由小到大,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而顿悟,采纳建议。第二种思路:直接提出“思为本篇之骨,为什么说本文通篇只重一思字?”。第三种思路:历史上臣下劝谏的案例很多,但没有谁像魏征劝谏唐太宗一样,次数如此之多,成功率如此之高,除了唐太宗广开言路及二人贤明正直,互相促进的君臣关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应得益于魏征的说理力量和说话艺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魏征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完全开放性的问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