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定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阿房宫赋(教案定稿)

ID:825296

大小: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复习课题阿房宫赋复习目标1.熟背课文;2.掌握实词“一”、“使”、“爱”、“族”;3•整理虚词“焉”;4•学用句式:疑问句;5•作文素材积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熟背课文并能翻译疑难句子: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適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嗟乎!使/、、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八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二、一<使V实词(一词多义):"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全部的,所有的)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晴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乃,竟)便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与“何”连用,多么)触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使秦复爱八国之人(假使)a爱Y一秦爱纷奢(喜爱)使秦复爱/'、国之人(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族Yk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姓的亲属)士大夫之族(类)三、焉邯(-1.+I①三译:②彩译:2•甫且:(二1・;①岁译:虚词:J用法:-)兼词扌当于“于之”、“于此”、“于彼”。1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2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焉置土石?(《愚公移山》)h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1)代词相当于“之”O[: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译: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o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的高明之处。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①盘盘焉,圉園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晶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楼腔焉。(《石钟山记》)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楼碗的响声。“焉”字的用法主要有以上二种。所谓“用法”,包括弄清①虚词的词性,②语法作用,③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要求的文言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并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两个方面比较区别,以掌握其常用义。[“焉”字用法小练习】1•指出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①兼词,在这里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②代词,他。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③用在句未,表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④疑问代词,为什么。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⑤从哪里。2•下列句子中的“焉”都是语气词的一组是(D)①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①疑问代词,什么;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②疑问代词,何;③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③语气词,啊;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④句未语气词,啊;⑤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⑤句未语气词,相当于“啊”;⑥不然者,吾何辞焉(《柳毅传》)⑥句未语气词,相当于“呢”;⑦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⑦呢。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②③④⑤⑦D.③④⑤⑥⑦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焉”字有两个都属于疑问代词的一组是(A) ①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①疑问代词,什么;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②句未语气词,可译为“了”;③然力足于至焉(《游褒禅山记》)③疑问代词,那里;④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④句未语气词,可译为“乎”;⑤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⑤句未语气词,相当于“了吧”;⑥入一二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⑥兼词:在那里⑦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⑦词尾,相当于“……的样子”;⑧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⑧句未语气词,可译为“了”O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②③④⑤D.④⑤⑥⑦[“焉”字用法小练习】参考答案:1•①兼词,在这里。②代词,他。③用在句未,表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④疑问代词,为什么。⑤疑问代词,哪里。2.Do(①疑问代词,什么;②疑问代词,何;③语气词,啊;④句未语气词,啊;⑤句未语气词,相当于“啊”;⑥句未语气词,相当于“呢”;⑦呢。)3.Ao()四、句式:疑问句:古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发出疑问的叫疑问句。(一)用疑问词表疑问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以上二者有时用其一,有时都出现。1.只用疑问代词。例:1)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2)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4)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5)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6)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來兮辞》)7)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8)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9)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只用疑问语气词。例: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3)天下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既用疑问代词,又用疑问语气词。例:1)然豫洲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2)虎兇出于神,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二)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有疑而问: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2)汝忆否?(《与妻书》)无疑而问: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三)疑问句的一些固定结构。 1・“如……何”“若……何”“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何如”等。表反问或疑问,可翻译成“怎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何:怎么办。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如:怎么样。3)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奈何:为什么。4)雄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奈何:怎么办。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指虞姬。2.“何以……为”,“何……为”,“何……之有”这三种格式,都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一般可译为“要(拿、用)……做什么”,“为什么用得着……呢?”“有什么……呢?”。例: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凭什么讨伐他们呢?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还告辞什么呢?3)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什么功劳呢?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6)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注:此种无疑而问的反问有时也用“恶”“奚”“安”表“什么”“哪里”或“什么”“为什么”等。例: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你哪里知道呢?2)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天下哪里能安定呢?3)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你还要凭借什么呢?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你要到哪里去呢?5)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另外,表反问的两种习惯句式还有“庸……”“抑……”;例: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庸:岂,哪。知:管,过问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抑:难道,岂。3.“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这几个句式可译为“不也……吗”,“恐怕……吧”,“该不会……吧”。例:1)不亦说乎?(《论语》)2)无乃后乎?(《勾践灭吴》)3)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孰与…”,“与…孰…”此种格式的疑问,一般表示比较。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吾与徐公孰美?(同上)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翻译下面句子: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五、素材积累:《阿房宫赋》适用于哪些作文话题?1、崇尚节俭2、亲民爱民3、以史为鉴 范文:节俭的人生清明的心灵古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见奢侈之风不可开,开则贪欲日盛,难以制止。古人又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因此,崇尚节俭可使心灵清明,如此可修己身,可使家国长盛不衰。厚重的历史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有自豪的文明,亦有惨痛的教训。酒池肉林的生活,消磨了纣王进取的心,蒙蔽了他的双眼。黎民的苦难全然不顾,殷商八百年基业终毁于奢侈淫逸的纣王之手。秦皇大兴土木,阿房宫高大起来,百姓的怨愤也高涨起来。陈涉振臂一呼,动摇了秦王朝的根基,项羽一把火,焚尽了秦帝国的繁华。千古一帝虽已长眠地下,但不知灵魂安息否?后人哀之自当鉴之。如不鉴之,重蹈前人覆辙又为后人所哀。这反复哀叹的背后,是历史的教训不够惨痛,还是人性的贪婪难以消除?历史的悲哀并不能使人绝望,我们依稀可见那潇洒的背影,崇尚节俭的魂灵。他们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民族那绵延不绝的生命力量。墨子尚勤尚俭,以身示范,摩顶放踵,博济众生。诸葛亮贵为丞相,墓葬崇尚节俭,也曾戒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海瑞青史留名,不仅因为他的刚直无畏,也因他的勤廉节俭。那些令人景仰的人物往往具有一种简单朴素的作风。南阳诸葛敝庐更显卧龙的超凡脱俗;西蜀子云旧亭更显杨雄的气质高雅。一张琴,一竹帘,一陋室,一卷书,展现的是周敦颐出水芙蓉的清雅。有些人物质富足了,情趣降低了;住宅高大了,人格下降了;食物丰盛了,精神枯槁了。节俭的风尚,除去更多的累赘,让生命之树变得舒朗挺拔,让灵魂的翅膀更加轻盈有力。这样的生命引来了清爽的风,灵魂触及了清明的天。世间永恒的不是富贵繁华,也不是贫贱卑下,唯有清风长吟,朗月长明,碧水长流,群山长青。节俭朴素的生活陶冶出清洁的心。这心似清风朗月,如碧水青山。六、延伸练习:(2015年课标全国II卷)见《5年高考3年模拟》84页第三题。教学信息反馈45、举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所用材料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7举疾首蹙頻而相告曰(全,皆)百姓全都头脑作痛,眉头紧皱,互相议论说8杀人如不能举(尽)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14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推导提不:“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_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彳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弓冲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95、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2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4绳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时间过了这么久了还不能报答(你),希望你不要怪罪我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0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