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基础练习 综合练习 拓展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基础练习 综合练习 拓展练习

ID:825325

大小:68.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阿房宫赋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剽(piā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 c.表感叹语气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 e.表判断语气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6)呜呼,亦盛矣哉!  (7)欲安所归乎?(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9)甚矣,汝之不惠!(1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1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14)滋可痛已!  (15)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6)年几何矣?(17)是善恶之分也已。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非死则徙尔。  请将上列句子末尾的语气词用法归类,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序号:  a.表陈述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的有________________  c.表感叹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e.表判断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的有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7.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 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参考答案基础练习  1.(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3.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4.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5.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独夫”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  (2)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综合练习  1.C(“铛”“椽”“锱”读音错。)  2.C(都是夺取,获取。)  3.D(都是介词,比。)  4.C  5.a.表陈述语气有(4)(11)(19);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2)(7)(8)(16)(18);c.表感叹语气(6)(9)(11)(12)(14)(15);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13);e.表判断语气(5);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1)(3)(17)。  6.B(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辨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  7.(1)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B(独夫,指独裁者。) (3)B(4)C(没有同情。) (5)D (6)假设使则;转折而 (7)自己本身 (8)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A  8.(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参考答案: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拓展练习  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