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3.29《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把握词语的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的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意义;把握文章主旨。3.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及背诵课文。学习难点:明确本文运用想像、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学时安排:4学时第一二学时日期:3.26-3.27编号:33-34班级:实验班执笔人:陈丹审核人:袁庆东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把握词语的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2.背诵文章。3.完成前两段赏析(第一学时)第二学时完成三四段赏析并体会赋的语言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1.仔细阅读第二教材66页关于“赋”的常识,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回顾作者。2.根据书下注释及下面的词语点拨,试翻译全文,圈出难点句子。【补充】:“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二、知识、能力积累1.字、词积累(1)注音廊腰缦回(màn)妃嫔媵嫱(yìng)霁(jì)鼎铛玉石(chēng)剽掠其人(piāo)辎铢(zīzhū)在庚之粟(yǔ)迤逦(yǐlǐ)辇(niǎn)2.文言知识:A活用:①蜀山兀:形容词用如动词,指树木被砍光了。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活用作状语,从骊山;向北;向西。③四海一:数词用如动词,统一。④燕赵之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⑤鼎铛玉石:名动用法。⑥金块珠铄:名动用法。⑦未云何龙:名动,出现云彩;名动,出现龙。⑧不霁何虹:名动,出现霁,出现虹。⑨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动,下来,乘辇车。⑩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歌、舞,名动;春光、风雨,名状。蜂房水涡:名动。朝歌夜弦:朝、夜,名状;歌、弦,名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B句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歌(于)台暖响,春光融融。(省略句)辞楼下(于)殿。剽掠(于)其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C古今异义: 钩心斗角 气候不齐 收藏、经营:D成语: 钩心斗角E文化常识: 妃嫔媵嫱 阿房宫3.词语解释:(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不暇,来不及。前一个“哀”作哀叹解;后一个“哀”是为动用法,为……哀叹。(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两个“哀”都是为动用法,为……哀叹。鉴,以……作为借鉴。第一和第三个“后人”义同,是秦以后的人,这里主要指的是唐朝的统治者。第二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翻译文章,圈出难点,集体讨论,教师总结。二、文本研习,探讨研究:思考:1、具体研习第1段。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的?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板书: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板书:阿房宫的美人、珍宝3、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第二学时)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
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板书:由描写转为议论4、具体研习第4段。(1)提问:“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2)提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3)提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明确: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4)提问: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板书: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5、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考虑)明确: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三、结合“赋”的语言特点,欣赏文章的语言(1)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明确: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充分体现了非诗非文,亦诗亦文的“赋”的跳跃性特点。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2)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3)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一句。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比喻,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及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4)品味“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明确:一个“使”字领起,摆出了秦统治者把自己的奢侈享乐建立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罪证。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比,前后对比,尽情夸张,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种情形,跃然纸上,可谓精彩妙极!(5)品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明确:这句话简练地概括了战争的始末,秦王朝灭亡的过程,且含无尽感慨于其中,又开启了后文的议论。(6)练习:仿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衔接紧密,语意连贯。 生活,如同在沙漠中跋涉,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 , 。生活就是创造,需要刻苦、智慧和知难而上; ,。让我们在生活的考验中,永做强者。答案:生活,如同在江河里游泳,需要过人的胆略与魄力;生活就是战斗,需要汗水、鲜血和临危不惧补充: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第三、四学时日期:3.29编号:35-36班级:实验班执笔人:陈丹审核人:袁庆东(一)、默写下列名句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廊腰缦回,檐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到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面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6.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别。秦民绝,秦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议论、描写、抒情结合起来的艺术特色,《过清华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为一例。7.古人为文很讲究文眼。有些文眼很可能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的《过秦论》,其文眼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也有些文眼并不在论点上,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其文眼在文章最末一句“秦人不暇自衰,而后人衰之,后人衰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上,意在借古讽今。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借秦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二)、翻译下列句子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译文:离开(自己的)楼阁宫殿,和乘辇来到强秦。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逶,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把宝鼎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士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一心也。译文:(秦始皇)一个人的心愿,也是千万人的心愿。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译文:为什么搜乱到别人的一丝一毫,(而)不挥霍起来像用泥沙(一样不加珍惜)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译文:秦始皇的狠毒之心。一天比一天更加顽固。6.戍卒时,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戍卒振臂一呼,函谷关就被攻占,楚人放一把火,巍峨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一片焦土,真是可悲啊。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译文: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其他)天下的人民。(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8.秦人不暇自衰,而后衰之;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译文:秦朝统治者不及衰叹自己,而后代的人衰叹他们后代人衰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衰叹后代人的人了。【名题讲析】1.表语气的虚词大致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陈述语气b.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c.表感叹语气d.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e.表判断语气f.表肯定或否定语气。对下列加点语气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⑷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⑹呜呼,亦盛矣哉! ⑺欲安所归乎? ⑻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⑾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⑿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⒀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⒁滋可痛已! ⒂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⒃年几何矣? ⒄是善恶之分也已。 ⒅万钟于我何加焉?⒆非死则徙尔。A.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⑾⒁⒂/⑿⒀/⑸/⑴⑶⒄B.⑷⑽⒆/⑵⑺⑻⒃⒅/⑹⑼⑾⑿⒁⒂/⒀/⑸/⑴⑶⒄C.⑷⑺⒆/⑵⑻⑽⒃⒅/⑹⑼⑿⒁⒂/⑾⒀/⑴⑸/⑶⒄D.⑴⑷⑺⒆/⑵⑻⑽⒁⒅/⑹⑼⑾⑿⒂/⒀⒃/⑸/⑶⒄ 解析: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用法。本单元文言虚词的学习是重点内容,而其中尤应重点积累掌握好“哉”“矣”“也”“乎”“焉”等几个语气助词的多种用法。本题中,表陈述语气有⑷⑽⒆;表疑问语气(包括反问)有⑵⑺⑻⒃⒅;表感叹语气⑹⑼⑾⑿⒁⒂;表祈使、劝勉、禁止等语气⒀;表判断语气⑸;表肯定或否定语气⑴⑶⒄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的一组是(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o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本题是考查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的。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双音节词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其含义有的相同,有的不同,本课和本单元有许多这样的词,如“学者”“所谓”“不必”“根本”“骨肉”“气候”“经营”“一旦”“日益”“钩心斗角”等,要注意结合语境辩析。本题中,“可以”、“以为”与现在意义相同,其他几个都与现在的意义有所不同。答案为B。(三)、自我检测: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囷囷(qūn)霁(qí)逦迤(lǐyǐ)参差(cēncī)B.冥(mín)迷锱铢(zīzū)杳(yǎo)纷奢(shē)C.剽(piāo)掠媵嫱(yìnlgqiáng)瘐(yǔ)蜀山兀(wù)D.鼎铛(dāng)帛(bó)缕珠砾(lì)钩心斗角(jué)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困困焉在瘐之栗粒高低冥迷长桥卧坡
B.气侯不齐戌卒叫雷霆乍惊直栏横槛C.檐牙高啄廊腰缦回渭流涨腻焚椒兰也D.架梁之椽不暇自哀撵来于秦日益娇固3.为加点词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六王毕(完了)直走(趋向)咸阳输(与“赢”相反)来其间戌卒叫(呐喊)B.四海一(统一)各抱(依随)地势几千万落(座)可怜(惜)焦土C.缦(萦绕)回缦(弯腰)立王子(王侯之子)皇孙辇(被趋赶)来于秦D.剽(剽窃)掠尽(极)态极妍函谷举(攻占)族(灭族)秦者4.“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日之内②杳不知其所之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④取之尽锱铢⑤架梁之椽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⑦独夫之心⑧后人哀之⑨欲人之无惑也难矣A.①③⑤⑦╱②╱④⑧╱⑥⑨B.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C.①⑤⑦╱②③④╱⑥⑧⑨D.①③⑦╱②⑤⑧╱④⑥⑨5.各句中“焉”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盘盘焉,囷囷焉②或师焉,或不焉③若不过焉则不及④若甚怜焉⑤且焉置土石⑥心不在焉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⑧焉用亡郑以陪邻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⑩惴惴焉摩玩之不已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⑩B.①╱②④╱③⑩╱⑤⑧╱⑥⑦⑨C.①⑩╱②④╱③╱⑤⑧⑨╱⑥⑦D.①③④╱②⑥⑦╱⑤⑨╱⑧⑥6.下列语句都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组是()①檐牙高啄②蜂房水涡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⑦C.②④⑤⑦D.④⑤⑥⑧7.仔细体味下列各句,其中都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方法的一组是()①蜀山兀,阿房出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④舞殿冷袖,风雨凄凄⑤渭流涨腻,弃脂水也⑥剽掠其人,倚叠如山⑦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⑧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A.③④⑥⑦B.②⑤⑦⑧C.①④⑤⑧D.②⑤⑥⑦8.下面一句中有四个“后人”,其中所指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A.①B.②C.③D.④
9.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给“赋”下定义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你觉得本赋哪几段是属于“铺采摛文”,哪几段是属于“体物写志”的?指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③两段是“铺采摛文”,②④两段是“体物写志”。B.①②两段是“铺采摛文”,③④两段是“体物写志”。C.第一段是“铺采摛文”,其余各段是“体物写志”。D.最后一段是“体物写志”,前几段是“铺采摛文”。10.《阿房宫赋》第三段极写“秦爱纷奢”,挥霍无度的罪行,在用了“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一句总起之后,连用了六句排比,形成强烈对比。这六句中的对比项可否互换(比如写作:“使负栋之柱,多于机上之织女”,“钉头磷磷,多于周身之帛缕”……)?为什么?弄清这一点,背诵比较容易。【创新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过骊山作 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参考答案1.C2.C3.B4.A5.C6.D(注意比较与比喻的区别)7.A(①⑤仅用了夸张)8.C9.B10.不可互换,因为其中暗含着比喻,本体与喻体间有内在的或外在的相似点。如:“柱”和“椽”都是房屋的重要支撑部分,但“柱”更能负重。分别用来比喻“男耕女织”,当时“耕”比“织”更重要些。1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2.(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语言运用1.①开头巧妙化用广告用语。引人入胜。②以奥运福娃串联主体,突出了2008奥运年的主题。③结尾运用谐音双关,表达美好祝愿。(4分,答出两条即可)2、.答案.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人们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从而收到宣传的效果。电视解说词必须与电视画面相一致,当然做这道题除了要有合理的想象外,还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参考答案】闪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科技之光的奥运火炬向我们走来了,熊熊燃烧的火炬必将进一步点燃广州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把和谐之光及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