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六国论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课稿——六国论

ID:826144

大小:362.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国论》说课展示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和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与作用:自编教材→第七单元→赏析示例→《六国论》苏洵(北宋散文家)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以论证为主的散文,宋代散文在继承唐古文的传统上又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理解本文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3、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之前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平常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分析综合能力及鉴赏评析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培养”。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点拨。学法:分析——归纳——联想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解题及作者简介:1、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以贿赂秦国导致颠覆的历史教训,劝谏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放弃屈辱投降的政策,积极抵抗,奋发自强。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2、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年少不学,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闭门潜心读书十年,遂通六经、百家之说。著有《嘉佑集》。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长于论说文的写作,受《孟子》、《战国策》的影响颇深,风格雄奇犀利。 四、说教学过程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北宋每年向辽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作者针对此情况,写下本文,希望可以为北宋统治者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四、说教学过程(二)整体感知1、本文按照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来写的?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答问题。问题设置如下:读第1自然段,回答:作者在这个自然段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读第2、3自然段,回答: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分别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内容?读第4自然段,回答:这个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主要讲了些什么?读第5自然段,回答: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对于上述的内容提出了什么看法? 四、说教学过程(三)总结: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运用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但本文借古讽今不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见一斑了。 四、说教学过程(四)知识扩展把《六国论》与同样论述国家兴亡的《阿房宫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讨论后,找出它们在评论内容、立意、论证方法等方面异同。(五)作业布置: 1、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当”通“倘”,读“tăng”,如果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作业 3、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五、说板书设计引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论:结论:以史为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韩、魏、楚:赂秦而力亏齐:与赢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