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3-1六国论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2一、素材点说1.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记叙了赵国同秦国作战的几次情况,赵国的大将李牧面对强敌,奋起抗秦,取得了胜多败少的战绩。后来秦国两次大举来犯,李牧从容指挥,接连击退秦兵。但这时赵王听信谗言,杀死了抗秦的主帅李牧,秦兵乘机大肆进攻,终于灭掉了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作者慨叹赵国用武而没有坚持到最后。【适用话题】 ①坚持才会胜利 ②用人不疑 ③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④历史的反思 ⑤善始更要善终 ⑥居高位者不能听信谗言2.六国土地的总和比秦国小吗?不是!六国的人口比秦国少吗?不是!但六国最终被秦国吞并。六国的灭亡,是实力不强吗?是兵器不锋利,还是战术不高明?不,这些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贿赂秦国,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才走向了覆亡之路。苏洵回望着历史,用他睿智的眼光解读着历史,大喝一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适用话题】 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 ②全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 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二、素材运用战国七雄,割据一方,或联合纵横,或分庭抗礼,都是雄霸一方的英主,何以被秦鲸吞蚕食,演变为秦一枝独秀?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言以蔽之,就是六国自己给自己掘了坟墓,他们自取灭亡,他们失败的路是自己铺就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古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这一点苏洵做到了,他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抱怨别人,要从自身去找原因。六国灭亡,一定有六国自己的过错。我们要从六国灭亡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切莫学习六国,自己给自己铺就失败之路。三、文摘精华读《六国论》2014年03月01日《光明日报》潘玉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老泉一语道破机关,曰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其一双锐眼看透千年之前的兴衰,观点可谓独辟蹊径。苏洵之前,人言六国破灭,或因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或由“连横”“合纵”的成与败,独独没有人从六国自身着眼。于是,苏洵的“赂秦说”犹似破天荒一般,给迂腐的旧文坛注入了新空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在唐代已有人提出了为文作诗的宗旨,但旧时代的文人仍鲜少不无病呻吟的。苏洵的《六国论》恰恰跳出了“唱和附庸”的围城,文章表面上讲六国败亡的史实和因由,实际上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妥协苟安的政策给予了批判和规劝。“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语关古今,可谓言之切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三苏之首,蜀中眉州眉山人氏。其政论文汪洋恣肆,遒劲苍古。关于苏洵其人,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字经》里有这么几句描述他的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大意讲的是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太用心,稀里糊涂地过日子,待到二十七岁时猛然觉悟,于是发奋学习。努力逾年,自以为胸有成竹,功名不过是囊中之物,便去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回来后,他把旧日稿件烧得一纸不剩,从此闭门谢客,潜心攻读,通宵达旦,手不释卷。五六个三百六十五天过去,终于文思大进,受到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赞赏,一举成名。其妙趣横生的经历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有的PK。《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品,该文着眼于北宋与战国明暗两条主线,立意新颖,论证严谨。首先,《六国论》通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布局精巧。开头一段开门见山,直点主题,即“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继而,为了承接自然,凭空假设出一个提问者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其实,这个提问者是本不存在的,犹如苏轼的“想当然耳”,只是为了后面大段的论理不显得突兀,才生出一个“或曰”。用现代人最惯用的说法,这个“或”便是“托儿”。“托儿”抛砖引玉,引出“赂秦”的危害之深。
其次,《六国论》的语言通俗而辩证。谋篇布局为了说理,三段论的严谨结构正是为核心内容的突出。纵观全文,除了因时差而产生的文字意义上的错落,没有一处晦涩的地方。文字都是对话式的文字,好比面前站着一个人,作者正与之辩论,从“或曰”、“何哉”诸多词语可见一斑。再次,《六国论》的说理反弹琵琶,立意新颖。国外有句谚语,叫“第一个说姑娘穿花衣裳好看的是天才,第二个说姑娘穿花衣裳好看的是蠢才”。同样是人,同样是一件事,同样的评判,但因为时序的不一样,给人心里留下的印象也就大相径庭了。诚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便是这么一个道理。苏洵的《六国论》是旧瓶子里装新酒,偏偏装的还是醇香浓郁的美酒。他既不说六国的败亡是因为秦帝国的强盛,也不说是因为六国之间的不团结(有点到,但只是顺手一牵),他只说究其本源,是因为“赂秦”——这便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他于第一时间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读者的心。最后,《六国论》的思想深邃,于今未老。用最简单、确切的话来说,《六国论》无非是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不为别人所左右的道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良将犹在”——我们似能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唤我们求自强,过自主的人生。把那一簇思想的火花绽放在今日的夜空,其光岂非一样璀璨?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困惑,太多的艰难,也许我们曾经受人欺负、遭人压迫,也许我们曾经为了一些坎坷而徘徊不前,但从《六国论》里我们所能获悉的信息是——我们不向一切困难低头,我们不求助于任何人,我们要自立、要自强,我们要在风雨中学会磨砺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