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六国论字词梳理1.正音弊端( ) 贿赂(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举以予人( ) 草芥( )安寝( ) 理固宜然( )洎牧以谗诛( ) 燕赵之君( )邯郸( ) 日削月割( )革灭殆尽( )答案:弊bì,赂lù,厥jué,暴pù,予yǔ,芥jiè,寝qǐn,宜yí,洎jì,燕yān,邯hán,削xuē,殆dài。2.辨音暴霜露( ) 暴风雨( )霜露( ) 露马脚( )削苹果( ) 削足适履( )答案:pù,bào;lù,lòu;xiāo,xuē。3.辨形贿( )(lù) ( )阳(luò)炮( )(luò) ( )守(kè)( )病(bì) 遮( )(bì) ( )帚自珍(bì)( )尽(dài) ( )慢(dài) 春风( )荡(dài) 鞭( )(chī)( )政(yínɡ) ( )弱(léi) 输( )(yínɡ)答案:赂,洛,烙,恪;弊,蔽,敝;殆,怠,骀,笞;嬴,羸,赢。文言整理1.通假字(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同(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答案:(1)“厌”同“餍”,满足。(2)“当”同“倘”,如果。(3)“无”同“毋”,不要。2.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今义:实在的,事实上。(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古义: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今义:今天的下一天。(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7)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答案:(1)终究,到……结局 (2)它实际上(的数量) (3)祖辈和父辈 (4)第二天 (5)智谋和力量 (6)先例、旧事 (7)这样以后3.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2)日削月割(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不能独完答案:(1)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3)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保持完整4.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赵尝五战于秦(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答案:(1)判断句 (2)被动句 (3)介宾结构后置句 (4)被动句 (5)省略句(6)判断句 (7)省略句5.一词多义兵非兵不利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故弄玄虚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较秦之所得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暴暴秦之欲无厌暴霜露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至丹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苟以天下之大固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或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于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其势弱于秦答案:兵:兵器,武器;战争;军队。故:旧;所以,因此;故意。得:对,说得对;能够;得到,获得。亡:丧失,丢失;灭亡。暴:凶暴的,凶恶残酷的;暴露。终:终于;坚持到底,用到底。〖JP3〗为:前“为”意为“治理”,后“为”是介词,被;作为;成为。〖JP〗始:起初;才。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向:假使,如果;对着,有“对付”的意思。以:因为;凭借;而;来;把;因为;拿;凭借。固:本来;本来;顽固。或:或许;有的人。于:和,同;向;向;比。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北宋策论大师——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当时文宗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当时大臣韩琦也称他为“名儒”。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来因其子苏轼(大苏)、苏辙(小苏)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苏氏文章擅天下”之誉。著有《嘉祐集》十五卷。2.探寻背景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用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官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前人评说(1)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何仲默《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2)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向西……可谓至论。陶望龄《三苏文范》卷二引(3)盘木根柢,轮囷离奇,老泉氏之文也。[清]邵希雍《三苏文集序》(4)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宋]苏辙《历史论并引》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哪一句?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探究:《六国论》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下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统摄全篇、提挈下文的作用。两个分论点是为了从正侧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这样,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从而做到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2.作为史论,本文除运用了对比、类比、比喻论证方法外,语言文采方面还有哪些特点?探究: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外,还使用形象描述的方法。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得来的不易;“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其实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作者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如写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势必陷于困境,用了“食之不得下咽”,表现秦人极端紧张的心态,含蓄生动,带点幽默味道。再如“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是对偶,又是“互文”。本文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两边各举一例而省文,封则举“谋臣”,礼则举“奇才”,使得文章简练。文苑小憩【美文欣赏】六国论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殽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睢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睢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白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然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秦国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疆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致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赏析】 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作者分析了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历史,指出六国诸侯眼光短浅,胸无韬略,不能联合一致,共同对敌,以致先后灭亡。此文可以与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二者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洵文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苟安的国策,重在借古喻今;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式,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能联合抗敌,却相互残杀,重在总结历史经验,意见扼要而中肯,发人深思。【大家文坊】六国论李 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兵。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持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其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译文]宋朝苏洵苏辙父子二人议论六国只是做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不懂得坚守合纵的盟约;齐、楚、燕、赵不知道帮助韩、魏让他们来抵御秦国:认为一定要像这样,而后秦国的祸患才能解除。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凶狠残酷吗?以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在那个时候,东部诸侯六国之中,没有能胜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比较秦国没有差别。兵祸连结,没有一年不是这样。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据有有利的地形,而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尝不又增加一个秦国。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后削弱了自己,而自取灭亡。当苏秦刚出来时,本来曾经想为秦国所用,教他们吞并天下的计谋,确实是知道这事容易。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都会像张仪那样。只是因为秦国不用他,于是他回头去劝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难道事先不知道合纵的盟约不能维持吗?他心里只是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侥幸在他有生之年而纵约不散。他激怒张仪而使他投奔秦国,用意就可以看出。洹水之盟,还没有超过一年,齐、魏的军队,就已经为秦国出兵了。张仪的辩说,虽然想用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但是用他的话说,亲兄弟同父母,尚且有争钱财的,而想拿诈伪反覆,用来描摹衰乱的时代的世情,不是很虚假的。那六国图谋攻取,推崇诈力,没有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那事情又不只是仅仅像财用那样细小。而搞连衡的人正每天以强秦的威柄来要挟,张嘴怒喝他们,即使贤能睿智如燕昭王的,尚且俯首听命,谢罪不断,却想要求他们长久保存合纵盟约,用来互相帮助,难道可以做到吗?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误在于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自做它,并且能做成,这就是所说的得天助啊。唉!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不忍心用言语来表达了。上天很爱老百姓,难道让六七个君王在老百姓头上肆行无忌,每天驱使无辜的老百姓,胼手胝足,在原野暴露他们的尸骸,在残暴中完结灭亡吗?它一定不会这样。因此,秦国不是极强大,不能消灭六国而称帝;不能称帝,那么他的罪恶还没有到极点,他的凶狠还不足够,也不能迅速灭亡。这些啊,都是天意,也是秦国跟六国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代的评论者,为什么看重六国,而一定要为他考虑保全的办法呢?有人说:“像这样,那么六国没有办法可以自我保全吗?”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呢。不但可以单独保全,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孟子曾经用仁义的学说劝说梁、齐的国君,但他们不采纳,值得感慨啊!”课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赂(lù):贿赂,指向秦割地求和。B.暴霜露,斩荆棘暴(pù):暴露,意思是冒着。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yù):亲附,亲近。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tǎnɡ):同“倘”,如果。答案:C解析:“与”应读yǔ。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未易量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答案:D解析:A弊病/困顿;B爱惜/吝惜;C有人/或许;D均意为“所以”。3.从句式特点角度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 B.其势弱于秦C.举以予人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答案:C解析:C项是省略句,A、B、D项属于介宾结构后置。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整)B.思厥先祖父(其)C.洎牧以谗诛(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接近)答案:A解析:完:保全。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李牧连却之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D解析:例句与D项的“于”,都相当于“比”。A向,介词。B与“至”连用,到。C在,介词。7.填空。①《六国论》选自 ,作者为 , 代文学家。与其子 、 同属“唐宋八大家”。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③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④古人云:“以地事秦, , , 。”⑤第五段概括六国破灭原因、总结历史教训的一句是: !答案:①《嘉祐集》 苏洵 宋 苏轼 苏辙 ②弊在赂秦 ③暴霜露 斩荆棘 ④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课后强化作业课内挖潜(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下列句中“而”与“战胜而得者”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答案:A解析:A承接关系,B、C递进关系,D转折关系。2.从本段看,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原因是( )A.秦国借口结盟而向六国索取B.秦国为扩展疆域而加强了外交攻势C.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武力D.六国因战败而送给秦国答案:C解析:ABD均不是主要原因。3.联系上下文,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答案:D解析:A“国土增加”理解不当,B这句话不能表现“守业维艰”,C“成就功业”不是作者的用意。4.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句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答案:C解析:A秦得到的好处,B六国子孙的做法,D六国子孙的具体做法,而C最关键。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译文: 答案:(1)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2)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地步,是理所当然的事。(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未尝: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不免:免不了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灭:变革消灭答案:D解析:革灭:革除消灭。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诃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答案:A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解析:①结交、亲附;②通“欤”,表疑问的语气词;③④都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后退”。8.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答案:C解析:④⑤句强调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9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答案:C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0~14题。六国论(节选)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 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窃(私下)怪天下之诸侯②盖未尝不咎(过失)其当时之士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摈弃)秦④天下诸侯已自困(困窘)矣⑤未可专以罪秦(有罪的秦国)也⑥兵连祸接,曾(竟然)无虚岁⑦向使(假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⑧视(看待)秦无异也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比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 B.②④C.②⑤ D.②③答案:D解析:①崤山以西④挺身而出⑤休养生息12.下列句子中的“乃”同“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的“乃”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答案:A解析:A:才。例句与其他:竟然。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寸尺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A解析:条件应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秦者将何为哉?译文: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译文: (3)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译文: 答案:(1)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到的事。(3)所以终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15.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免费下载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①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苟子·非十二子第六》答:① ② 答案:①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②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附【参考译文】士君子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是:君子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能使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有才干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把自己不诚实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人信任看作耻辱;把自己无能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任用看作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所左右,这叫做真正的君子。16.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写法,以“面对挫折”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段。要求观点正确,态度鲜明。 答案: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勇敢地、微笑着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会被困难束缚,被天空中逐渐密集的黑云吞没。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挫折吧!17.仿照画线部分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失去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的重要, , ……不懂得拥有并好好珍惜,这样的人生怎会快乐美丽呢?答案:失去朋友的人才知道友情的珍贵 失去亲人的人才知道亲情的温暖希望大家高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