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全景
岳阳楼夜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知人论世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写作背景背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此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美景风光的“喜悦”。“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歌舞升平,可惜未能一游,写出了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如今,祖国山河破碎,诗人年暮,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此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赞颂了洞庭湖的波涛浩瀚,气势磅礴。“坼”字,极为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地区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具有鲜明的动态感,洞庭几乎包容天地万物,并主宰其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动起伏,描写了一幅壮阔的景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望着这浩瀚的景象,想到我的亲友连一点消息也没有,而今年迈多病,栖息在这只孤零零的小舟上。这里,自己亲朋无音、老病孤独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写出了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关山以北依然战火不断,凭轩远眺,默思着国难家愁,我涕泪交流。写国家多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哀伤。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写得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是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的,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意境: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