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ID:826532

大小:3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城南中学高中语文组王海涛【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三课,学生通过《必修》的古诗词和《选修》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在诗歌理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时年56岁,本诗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确定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学生基础偏弱,需要加大引导。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色。. .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定位和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要求。【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秒处。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探究】一、导入(1min)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境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二、初读感知(6min). .1、全体齐读(强调字音)2、学生个读(强调轻重音)3、教师范读(强调感情)4、全体齐读(强调整齐)三、知人论世(2min)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四、置身诗境,整体感知(6min)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2.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①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②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③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④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五、缘景明情,合作探究(20min)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①颔联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置身这样的诗境中,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写出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①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可谓气势磅礴,宏伟奇丽。②“坼”字,分裂。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③“浮”字,漂浮荡漾。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注:炼字解题步骤: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B.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C.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试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①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③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 .六、背诵诗歌(2min)七、作业:比较阅读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再次熟练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①引:引领、带走之意,衔,用嘴叼着、送来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②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③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登临岳阳楼后所见到的景色,并流露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两首诗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李白这时正遇大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义,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因此全诗流露了一片喜悦之情。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而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既老且病,生活窘困,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加上国家动荡不安,处境沉浮,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登岳阳楼》一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板书设计】首联:登楼昔年轻有志在胸今老病有志未酬(己)烽火不断(国)颔联:观湖壮景气势磅礴,宏伟奇丽(意境)炼字(手法:融情于景,以景衬情,以壮景衬哀情)颈联:哀己哀情身世之悲尾联:忧国家国之痛忧国忧民【教学反思】这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尤其在难点突破的时候,颔联的壮景反衬出诗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由于在教学环节上将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分析,学生理解得很透彻。板书的内容是在将重难点作为主要赏析内容将全诗打乱顺序后一点点补充完整的,最后小结时对全诗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把握,既突出了重难点,又做到了课堂结构上的整体驾驭。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在学生的自主研究上程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这方面有待改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