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
杜甫33岁时(天宝三载)遇到了比自己年长10岁的李白,后在长安居住了近十年以求仕途,但都均无结果,穷困潦倒,直到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了一个参军的职位。安史之乱爆发,历尽艰难,北上灵武(今宁夏中卫以北)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逃出,几经周折,当官被贬,后在成都杜甫草堂过了五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凭,举家离开成都,辗转漂泊,最后病死于湖南湘江中那条与他相依数年的破船上,时年59岁。
背景简介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时年57岁。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意境:首联借“今”、“昔”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序幕,奠定了全诗浩大的气势。杜甫年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泊,难以如愿。近日流落到此,方得一饱眼福。可谓既有喜悦之情,又有沧桑之感。
“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出生在一个富有、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少年生活在蜀中,天宝年间被召至翰林,玄宗赐金放还。李白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李白与杜甫在意境、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了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出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
沉郁顿挫豪放飘逸
课堂小结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品味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和主旨。希望这样的鉴赏方法能够成为大家以后在学习诗歌时的一把钥匙,一块敲门砖。
作业将两首诗歌的比较以作业的形式完成。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