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 《寒号鸟》 执教:八里台第四小学 张树松 点评: 津南区教研室 于宝忠 教材分析 《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故事蕴含的道理是: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教学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当”,会写“面、阵”等8个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3个词语。 2.分角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3.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领会故事寓意。 课时安排 2教时(第2教时) 教学准备 课件、喜鹊、寒号鸟图片和板书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1.“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写的是谁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寒号鸟》。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寒号鸟”发出的哀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伸出你们的食指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3. 指导变换语气读课题。(可怜的、可恨的) 4.回顾课文描写的两只小动物(随学生的回答,出示喜鹊和寒号鸟图片) 二、深读课文,整体回顾。 1.复习生字和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齐读生词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喜鹊和寒号鸟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4.自由朗读课文。 2 5.学生概括。(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寒号鸟因为懒惰,不做窝被冻死了;喜鹊勤劳做窝,最后能住在温暖的窝里。) 三、理清线索结构,指导分角色朗读 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指名读读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依次出示。(“冬天快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一)学习第一次季节变化。 在三次季节变化的时候,喜鹊和寒号鸟分别在做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读第(2-4)自然段,看第一次季节变化时喜鹊和寒号鸟分别在做什么,说什么,用“ ”画一画。 出示第一次季节变化的内容(“几阵秋风……正好睡觉。”) 2.自由读文。
3.喜鹊这时在做什么,谁找到了? (生答,板书“做窝”) 4.交流感悟。 (1) 指名答。一只什么样的喜鹊展现在我们面前?(勤劳) (2) 从哪些词看出它的勤劳?(抓住“一早”写出喜鹊出去劳作的时间很早,“东寻西找”说明找做窝的材料不容易,“衔回来” “衔”是什么意思,一根根叼回来,说明喜鹊太勤劳了。“忙着”写出喜鹊抓紧时间做窝,毫不懈怠。) (3)从喜鹊做窝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体会“东寻西找”,读出喜鹊做窝的不容易。 (4)在喜鹊忙着做窝的时候,寒号鸟又在做什么呢?(生答,板书“玩、睡觉”) (5)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男女生互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喜鹊的关心、着急,寒号鸟的生气和懒惰。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对比的写法来学习课文,在对比中对寒号鸟和喜鹊的形象有初步的感知。通过男女生互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喜鹊和寒号鸟的性格特点,感悟其不同的个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第二次季节变化。 1.自然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现在冬天到了,喜鹊和寒号鸟此时又在做什么,说什么?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第二次季节变化,第(5-7)段:“冬天说到就到……得过且过” 2.默读课文。 3.小组交流,找出喜鹊和寒号鸟此时在做什么。(板书“住暖窝”“冻得直打哆嗦”) 4.出示课后习题“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理解“冻得直打哆嗦”“ 热得直冒汗” “冷得像冰窖” “热得像蒸笼”, 让学生体会“得”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注意把话说具体,说完整。联系生活实际,出示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吃得……,跑得……”) 5.分小组自由朗读,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个性。 3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两次对话分别设计了男女生互读、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喜鹊和寒号鸟,体会它们说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指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三)学习第三次季节变化。 1.寒号鸟不听劝告还能得过且过吗?时间一天天过去,寒冬腊月时,它又在做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次季节变化。 出示第三次季节变化,第(8)段:“寒冬腊月……明天就做窝” (1)指名读。寒号鸟重复着哀号(生答,板书“哀号”) (2)文中没有写喜鹊在做什么,展开想象此时的喜鹊在做什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板书“熟睡”) 【设计意图】讲解课文时始终围绕对比的写法展开,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体会喜鹊劝寒号鸟时的着急以及寒号鸟两次不听劝告得过且过的心理,从而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 让我们齐读一下课文最后一段,看看寒号鸟最后怎么样了?(生答) 2.
师小结:学习了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那样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一样勤劳,因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懒惰散漫什么也得不到。 四、巩固学习,指导写字。 自然过渡:现在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个生字宝宝,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它们写好,交上朋友。写之前咱们再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来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出示“却、将”两个字。观察有哪些笔画在书写时需要注意,请你提醒大家。 (2)师范写,生书空。指导重点笔画。(“却”左高右低,左宽右窄,右部的一竖是悬针竖,略长。“将”左窄右宽,右边两部分要写得紧凑,“寸”的横在横中线下侧,点在竖中线上。 ) (3)学生练写。每个字描一个写两个。(师巡视) (4)展示,评价。(从笔画正确,书写端正、规范,干净、整洁等方面引导孩子进行评价。)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说说即可) 六、板书设计。 寒号鸟 喜鹊(图片) 寒号鸟(图片) 勤劳 懒惰 做窝 玩、睡觉 住暖窝 冻得直打哆嗦 哀号 熟睡 4 教学反思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虽然与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但教学环节总体上还是比较流畅、顺利的。在教学中,我主要以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朗读导入。 首先正式上课后,我把自己想象成寒号鸟,读出寒号鸟发出哀号时的语气和心情,以“读”带入情境。让学生们先从听觉上感受寒号鸟的哀号,从而思考为什么寒号鸟发出了这样的哀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巧妙的从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迁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自由读文,整体回顾。 接着我让学生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当时设计了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学生说的不错,和我预期差不多,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 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三、理清线索结构,指导有感情朗读,领会故事寓意。 第二次阅读课文是默读,先让学生找出表示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理清线索,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按“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
三个时间板块编排的,然后自然地过渡到让学生分段落,学习三次季节变化,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同时在讲解课文时,渗透本文对比的写法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再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和理解内容,体会喜鹊劝寒号鸟时着急的语气以及寒号鸟两次不听劝告得过且过的心理,从而明白故事里蕴含的深刻哲理,明白导致喜鹊和寒号鸟不同结果的原因。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或评价的过满。过渡语要连贯,避免生硬,语速要放慢,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本节课的评价机制自己预设好了,但落实的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2、指导有感情朗读时不到位,学生没有真正的读进去。在朗读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喜鹊和寒号鸟来思考,如果你是喜鹊或寒号鸟会怎么说?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最后指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 3、今后在教学中遇到难点时我应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