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小学冯正娜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默读课文,把圈出的生字多读几遍;2.指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3.指名拼读生字,说识字方法;“藤”:植物草帽加,夫人头戴两朵花,月下浇水盼结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豆角藤、葡萄藤、西瓜藤、冬瓜藤、黄瓜藤等。哇—娃、蛙、洼、挂盯—丁、灯邻—令4.同桌读词语,挑小组读,齐读。三、课中休息:
1.学生葫芦丝独奏。2.简介:葫芦的作用:嫩时做蔬菜,成熟时做瓢、盛酒等。你喜欢吗?一、学习课文1.范读课文。学生:观察图画,你发现了什么?2.学第一段。图文对照:看看小葫芦长得怎么样?指导朗读。挑生读,评价。想象:每天看几次——什么时间去看?齐读第一段,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3.最后一段。那个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4.为什么没得到葫芦?默读二、三段。挑生回答——没治叶子上的蚜虫。他为什么不治呢?在小葫芦生长过程中遇到蚜虫,急需得到种葫芦的人帮助的关键时期,他却没有治叶子上的蚜虫。读一读他的话,看看他的眼睛盯着的是什么?心里想着的又是什么?指导朗读描写语言的句子。(观察神态,体会语气)分角色朗读。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认为:他认为:叶子与他想要的葫芦之间没关系。5.小知识:阳光、叶子、藤、根等与葫芦都有关系。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即使不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他如果能听邻居劝告,也能够。可惜,他既不明白,也不肯。6.种葫芦的人地说:“。”7.第二他又种了一棵葫芦,画一画。五、拓展阅读1.世界万物都有联系,请打开《丛书1》阅读166页《寄居蟹老背着海葵的秘密》,边读边思考寄居蟹和海葵之间的联系。2.阅读《丛书1》189页《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了解有关仙人掌的知识。
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通过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因为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葫芦,所以,在学完生字词之后,我让学生吹奏葫芦丝,来更全面地了解葫芦的用途:可以做菜吃,可以当瓢,可以吹奏乐曲……了解完葫芦的用处,接着顺理成章地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进行课文的学习和品读。在此过程中,突破难点: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道理。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观察图片:茂盛生长的葫芦藤,又观察了生了病的葫芦藤,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变化。在这变化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领着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我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去品悟。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
。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万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道理,我又指导学生阅读了《丛书1》中的一个故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我在备课中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但中间也留下了一点遗憾: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个课堂依然是我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今后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