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ID:828532

大小:3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散文化)相结合、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及情感庄严喜悦等典型特点。2了解消息和特写的异同,学习新闻的撰写。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细品味文章的突出特色。可采用咬文嚼字以及直观化、问题化的方式达到目标。2难点:新闻给人的一般印象是单调和寡味,因此本文可能难以在第一瞬间让人产生很强的兴趣。因此就必须引导大家感受和领会作者庄严深刻的情感及其各种巧妙的手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件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根据现场回答改变),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侧面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2)、精细品读课文。1、划分层次第一自然段:导语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第二~第十自然段:主体(进一步分层)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描写了4个场景(强调时间顺序,突出文章时序性这一特点)。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四个层次分别特写四个场景。(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 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第十一自然段:结语2、精细品读课文提问:仔细品读课文,说说你认为课文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辅助提问: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参考:A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B细节描写(详略得当)“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C气氛烘托(散文笔法)“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D暗用“反复”(思想情感表现得庄严与深沉) 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3、深入分析个别字句A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B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C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3)、家庭作业以身边的事件为素材写一则新闻(旨在向大家宣扬你们的班级、寝室文化特色活动等)。附:新闻的基础知识回顾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呢?除了主标还有哪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