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1840年《南京条约》,永久地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年7月1月香港回顾。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
本课中的标题,导语,主体是哪些?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英国撤离香港主体:(2~10)告别仪式的过程结尾:(11)不列颠尼亚号从海上驶去
1、完成初步感知。由此可见,记者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来报道这一新闻的?2、香港虽然被侵占了156年,但是最终和平回归了祖国。那么,记者在报道这一新闻时在措辞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赏析精彩语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最后”一词表明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港督的交接,米字旗再也不会在这里升起,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着墨不多,但意义深远。特意点出“最后时刻”,起强调作用。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面色凝重”“注视”两个词语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告别港督政府时黯然神伤的样子,以及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永远”二字中透露着无比的坚定和自豪。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了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的统治即将结束,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英国也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香港的统治,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告别仪式成为“日落仪式”
“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致没有”的意思,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地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以此为结尾,说明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和平回到祖国的怀抱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却显现出语言的张力。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对现实事件做必要的补充。2.拿现实与背景进行对比,更能突出事件的历史意义。为什么作者在每一仪式后都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
文章小结通过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交接仪式的现场报道,寄予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对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