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分析新闻结构,提高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寻找、品味新闻语言的文学色彩,理解语言的情感态度趋向;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平等意识。教学重点:分析新闻结构,快速获取新闻信息教学难点:理解新闻语言中含蓄蕴藉的词句,感悟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思考、感悟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时间:30分钟一、导入新课1.复习新闻特点2.通过《七子之歌》,介绍新闻背景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就要进入必修一第四单元的学习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新闻了,现在我来问个同学,关于新闻这一文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好的,这位同学,嗯,这个同学说了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的结构以及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看来大家掌握得还不错。那么,我们能从今天的新闻作品的学习中获取什么新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8
首先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五线谱(放映《七子之歌-澳门》),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对这首歌非常熟悉,这就是澳门回归时我们在大街小巷上听到的歌曲,它的歌词出自闻一多先生之手。那么,我们再来读一首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放映《七子之歌-香港》)大家对这首诗熟悉吗?我看到有同学摇头了,好的,我先请这位同学来朗诵一下这首诗:“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好的,请坐,刚刚这个同学读得很不错,读出了一种悲愤而痛苦的骨肉离别之情,让人动容,为什么说是“骨肉离别”呢?这是因为,在近代中国,清政府软弱无能,我们的祖国遭到西方列强的践踏,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它就像幼小的孩子被迫离开母亲一样“哭泣号啕”,却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因此它呐喊“我要回来,母亲!”但时光的废墟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祖国日益强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请大家翻开书本39页。(板书:《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讲授新课1.分析新闻结构,学习“倒金字塔式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①问题:相信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文章,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新闻的结构,分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并思考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描述的?②提示与回答:导语:第一自然段主体: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新闻报道,分为四个场景8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四个场景: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③知识介绍:插入介绍“倒金字塔式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金字塔式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倒金字塔式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④总结:这篇新闻是“倒金字塔式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的结合。我们读了新闻的第一段就知道了这篇新闻要说什么,即“香港回归”这样一件事。随即,我们跟着记者的镜头,按照时间的顺序饱览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因此,这篇新闻既做到了第一时间让读者快速知晓新闻消息的大致内容,又用简洁凝练不拖沓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对事件进行报道。同学们以后在阅读新闻的时候,要学会通过“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快速地获取信息。2.寻找、品味新闻语言的文学色彩,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理解语言涵义趋向8
过渡语:在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众多新闻消息中,这一篇短小精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脱颖而出,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大家先来看看,我们在刚刚快速浏览全篇新闻时,是不是发现这篇新闻的数字特别多呢?(1)新闻中详尽的数字罗列所代表的含义①文中的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这样写有必要吗?有必要。首先,这是新闻消息报道,精确的时间体现了新闻事件的真实准确。其次,精确的时间报道传达出一种迫不及待的欣喜的情绪,把急切的盼望香港回归的心情传递给读者。(结合之前的《七子之歌》)除此之外,只有重大的事件的报道才会有如此精确的时间记录,这是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这一刻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时刻,中华儿女们等待这一刻等得太久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可能不太能体会这种感情,可以举神舟飞船发射或者北京奥运会的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8年8月8日8时;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拓展:为什么文中写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时,用的词语是“子夜时分”,而不是“零时”?“子夜时分”这个词语充满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色彩。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作者在这里使用古老的计时方式,仿佛是在告诉世界,这是属于中国的时间!②“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作者为什么要罗列出这么详细的数字?因为这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是祖国的大地被人侵占的漫长的岁月,对中华儿女来说,祖国被侵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难以忍受的,都是刻骨铭心的,作者罗列出这么详尽的数字,一方面在无声地控诉英国强行占领他国领土的罪行,另一方面也在警醒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不要让历史重演。8
*课后思考:文中还有“150多年”“25任港督”等数字,其中所隐含的意义?请同学们课后思考。(2)“一语双关”的含蓄蕴藉的词句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几重含义:第一层:“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皇家游轮,它作为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的游轮即将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字面上的意思第二层:代表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历史的结束(介绍“不列颠尼亚”的含义:不列颠尼亚(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第三层:对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化用。(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化用此题。)②《日落余音》与“日落仪式”*补充背景知识: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日落余音》是英国人在降旗仪式上演奏的一种乐曲。随着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香港降下米字旗,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太阳也落下了。港督府降旗时奏响“日落余音”,一语双关,既指号角声,也象征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③“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作者在这里强调这艘游轮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并不是一个累赘的修饰语,它在客观事实上的“退役”,也正意味着大英帝国的“退役”,意味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彻底结束。8
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回去的路也正是来时的路。这句话暗含着今日的英国已不是过去的英国,今日的中国也不是过去的中国了。中国已逐渐强大起来,不再任人欺辱,决不允许自己的主权遭到他国的破坏。(3)环境描写、细节刻画与历史背景的切换①“在蒙蒙细雨中”“此时,雨越下越大”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当时的天气?英国是“日不落帝国”,而此时此刻,在香港的土地上,英国降下了米字旗,天空也下起了雨,仿佛在预告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落。从“蒙蒙细雨”到“雨越下越大”,作者成功地通过天气状况来烘托渲染出一种衰败的氛围,表达出一种“落荒而逃”的隐含色彩,含蓄不露痕迹。②“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巨幅紫荆花图案”这些细节刻画有什么作用?这些细节的刻画一方面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可感,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共同表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③在写港督府时,作者对港督府历史进行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作者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作者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切换,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8
*引导探索:作者把历史与现实进行镜头切换,意在形成今昔的对比,在文章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对比手法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寻找发现,多多品味其中的妙处。三、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平等意识学习了这篇文章,现在同学们是不是对整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文章的标题、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读完后,你们有什么感觉吗?是的,“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铭记,我们国家的领土曾经被列强侵略,被沦为殖民地,对于历史,我们要勿忘国耻。但对于历史留下的仇恨,我们却不应该铭记。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新闻中,作者没有对英国冷嘲热讽,也没有侮辱谩骂,所有的对英国曾经的殖民历史的谴责,都蕴含在字里行间——别了,“不列颠尼亚”,“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体现出了一种大国风度。同样,我们反观英国,在这个仪式上,英国女皇的赠言也十分绅士风度,表达得心悦诚服,这都是我们应该看到、应该学习的一种大国风范。我们知道,英国是一个盛产绅士的国度,但我想,真正的绅士应该是尊重每一个人,承认每一个人的平等的权利。同样的,一个大国,也应该有大国的绅士风度,不侵略其它国家,承认其它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我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的学习中,树立一种国家的主权平等意识,我们是独立自主的中国,我们不允许他国占领我们的领土,同时,我们也尊重他国的主权。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重新来感受一下“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播放录像)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8
倒金字塔式“一语双关”下午4:30晚上6:15时间,数字详尽(船的简笔画)金字塔式子夜次日0:40环境、细节、背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