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孔子儒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孔子儒家

ID:828746

大小:422.5 KB

页数:90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1 一、孔子及其思想体系(一)孔子其人其事1、家世及生平(1)家世远祖:宋国贵族,殷王室后裔“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周武王(姬发),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子姓,商王纣庶兄;孔子十五世祖)“五世亲尽,别为公族”。2 十世祖弗父何让国于弟,由诸侯转为公卿之家。六世祖孔父嘉继任大司马,其后以孔为氏。其后代避难奔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祖父伯夏事迹无所考。父亲名纥,字叔梁,又称叔梁纥,为武士,以勇力著称,陬邑大夫。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孟皮),病足;复与颜徵在婚,生孔子。“野合”说3 《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凹)长人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异相身高九尺六(周尺,约今1.91米)孔子生在鲁国。鲁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吴公子季札观乐访鲁,叹为观止。晋大夫韩宣子伤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4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委吏”、“乘田”。十五岁即“志于学”。乡人赞之“博学”。“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乡党》)孔子问礼老子,学琴师襄,问学郯子。孔子“三十而立”,授徒讲学。带点“束倄”,收为学生。5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庭训”“思孟学派”(《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三十而立”,授徒讲学。带点束修,收为学生。“有教无类”创设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学术文化的下移。6 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在齐不得志,返鲁。前501年孔子见用于鲁,为中都宰(51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迁为司空,升为大司寇。前500年,齐鲁夹谷之公,鲁由孔子相礼。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提出“堕三都”计划,后受挫。孔子仕鲁,齐闻而惧。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三日不听政。7 周游列国: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领弟子十余名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是年孔子55岁。先至卫,将适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返卫见南子,引人猜疑。离卫经曹至宋,司马桓魅欲杀之。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60岁。其后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解围后至楚,又返卫,受“养贤”礼遇,仍不见用。8 前484年孔子归鲁,时68岁。鲁人尊以“国老”。初常以政事相约,终未重用。孔子晚年,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前479年卒,葬鲁城北泗水之上。孔林历代封谥:鲁:尼文汉:褒成宣尼公唐:文宣王宋:至圣文宣王元:大成至圣文宣王明:至圣先师清:大成至圣文宣先师9 2、著述与教育(1)著述。孔子“述而不作”。历来传统“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孔子对六经都有过研究、整理与传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教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前一批弟子从事政治的多,如子路、冉有,子贡的言行多载于《左传》;后辈学生以子游、子复、曾参为著名,多半从事教学,不去做官。“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门四科:文、行、忠、信10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初期,为当时“士”阶层的代言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1、宗教天命观孔子保留了西周以来的关于天命的信仰。孔子继承周公姬旦提出“天命靡常”思想。既信仰天,又强调德。“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敬重天命,却怀疑鬼神。他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 2、哲学思想孔子天道观有辩证法因素。“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强调“行”、“生”与“逝”,孔子人道观特点是:标仁智以统礼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仁”之涵义,以“爱人”之训最为简明。又以“立人”,“达人”之训最为完备。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12 在知识论上,孔子是“悬生知而重闻见。”关于知识的来源,孔子提出了“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尤强调后者。在提倡“好学”上,孔子注重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孔子也重视思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13 孔子还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主张言行应该统一。其“行”,偏重于道德实践。孔子非常崇尚中庸,称之“至德”,是立身处事的最高标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反对“必”、“固”、认为不宜不顾条件而专守某一固定标准,要重实际,要有灵活性。14 3、伦理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之根本。“仁”是关于人我关系的准则,其主旨是“爱人”。孔子还提出忠、信、恕、孝、悌、恭、宽、敏、惠等道德规范。孔子区别了义与利,并把两者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15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首先提出“修己”之说,且有进程、有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最高理想人格为“圣人”,次为“仁人”。16 4、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17 主张君主集权,反对个人独裁和大臣专政,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特色。“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子》)“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季氏》)18 5、法律思想孔子法律思想基本点是德礼为主,辅之以刑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不教而诛”“父子相隐”19 6、经济思想孔子推崇“义以为上”(《阳货》),把“道”、“义”与富贵区别开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在治理国家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提出按“庶”、“富”、“教”的顺序安排政策的设想。(《子路》)“薄敛”“宁俭”20 7、军事思想孔子心目中的治国,认为军事与政治相辅为用。“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以礼治军,是其军事思想的根本点。“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礼记·仲尼燕居》)以“义”赞赏军旅的作战精神。21 8、教育思想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教育内容: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涉及知识教育、美育与体育。以“文、行、忠、信”四教教育学生。所用教材包括“六经”,“六艺”亦为教育内容。但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2 教学方法:“循循善诱”“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为教育思想最有价值的部分。教育目的:培养为统治者服务的理想人才。23 9、心理学思想在学习心理方面:“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提倡学、思结合,重视“时习”。在差异心理方面:如智力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性格有“狂者”、“中行”、“狷者”之分。对弟子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分别评价。在教师心理方面:“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为教师的基本心理品质。在德育心理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等。24 10、美学思想孔子是从仁道出发来考察审美和艺术的。他注重艺术陶冶人性的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他概括诗之社会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孔子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既“尽美”,又“尽善”,才是完美的,崇高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25 孔子还道明了事物“文”与“质”之间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中庸”作为一种至德,是孔子美学评价的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八佾》),即是“中庸”标准的具体体现。26 11、逻辑思想“正名”主张就有逻辑意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子路》)“正名”指确定名词概念的涵义。孔子重视“名”,也重视“言”或“辞”(逻辑判断)。他主张“慎言”、“辞达”,判断要慎重、恰当。孔子也重视“推理”。“告诸往而知来者”。教育实践中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如举一反三、能近取譬、温故知新等。27 12、史学思想孔子对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作了首次系统整理。他确实是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这有《论语》可证。孔子重视搜集历史资料,主张“多闻”“多见”提倡“每事问”。坚持“无征不信”的原则。孔子治史重“直”,开创史学工作中崇尚正直的优良传统。因而孔子修《春秋》,使得“乱臣贼子惧”。28 历史地位在古代,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一方面对于过去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私人讲学新形式,促进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孔子学识渊博,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形成了比较完整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后来成为先秦时期显学之一,为百家争鸣、繁荣学术作出了贡献。29 孔子在世时,虽曾受到统治者的礼遇,但其政治主张并未被真正的采纳和加以实施过。孔子死后,儒家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孔子及儒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尊重,而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而已。在先秦时期,发挥、改造孔子的仁学起了独特作用的是孟子与荀子。30 秦亡汉兴,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真正确立,统治者需要一种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孔子的地位被越抬越高。随着谶纬神学的流行,孔子与儒学被神学化。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儒学也变为神学。31 汉以后的各朝代,孔子的形象不断变化,但是他的“至圣”地位并没有改变。如魏晋时期玄学兴趣,在玄谈中仍然渗透着儒学精神,玄学家推崇孔子也高于老庄。即使是在唐代佛学鼎盛时期,统治者也不忘祭孔,不断追加孔子的封号。宋明时期的理学,更是以孔子学说为思想基础,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的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完美。32 自汉至清对孔子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连绵不断。如东汉王充力斥谶纬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圣”而非“神”。又如明代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们的孔子观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们是当时一片神化孔子的迷雾中的清醒者。然而他们未能动摇由统治者所维护的孔子的至尊地位。3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对于破除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对孔子的思想缺乏全面的分析。当时李大钊提出的“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其态度是科学的。至于70年代中以谩骂的方式来“批孔”,就无任何价值可言。34 时至今日,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任务是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孔、评孔。通过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促进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的建立。35 孔子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学、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集中于一点,即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以下三个方面,孔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第二,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第三,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然而孔子的学说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他主张“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他推崇礼乐,对于生产劳动重视不够。这些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6 海外传播孔子思想很早就传播到海外,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期间,孔子思想即传入朝鲜和越南。公元285年又经朝鲜传入日本。后又经越南传入东南亚、南亚诸国。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孔子思想经耶稣会传教士远播到西方。1594年利玛窦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本子。孔子思想对其传播所及的国家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孔子文化圈”37 对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思想的关注早已不仅是海峡两岸,或者是东亚学人的事。研究孔子思想的学者现已遍布世界各大洲。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必将日益扩展与深入。孔子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印度/释迦牟尼38 二、儒学及其研究(一)儒学发展阶段概述1.儒、儒者、儒家学派(1)“儒”字何解“儒学”的渊源,逻辑地说,首先需弄清“儒”字的内涵与来历。当然,“儒”与“儒学”毕竟是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必然性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别,决不可混一视之。“儒”字的内涵,先儒传注训诂之书多有训释。其较为人推重者可举下列几家:39 ①东汉许慎:“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说文解字·人部》)②东汉郑玄:“《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礼记·儒行》《正义》引郑《目录》云)40 ③东汉末应劭:“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后汉书·杜林传》注引《风俗通》)41 上列诸说,基本上以训释“儒”字字义之内涵为主,亦兼及于“儒者”或“儒家学派”的思想言行之内容。就字义而论,训“柔”或“优”或“濡”,似均当与“术士”联系起来。许慎曰“从人”,自当指人或人之行为的一种;郑玄、应劭之解,亦明指人的行为或品格;故所训“柔”、“优”、“濡”,均当以人的行为方式或品格倾向而说解。用柔顺渐进的方式以收取濡染教化之功效,当是“儒”字的基本含义。42 (2)春秋的“儒”“儒”作为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或一种类型的人,究竟最早出现于何时,已难于确考。晏婴和墨翟以否定的态度批评儒者,但他们却道出了一个共同的事实:儒者特重礼仪、声乐,特别是丧礼;他们有一套繁杂的仪节与学问,又自视甚高,不从俗流。《论语·雍也》中,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是中国古籍关于“儒”字的最早记载。它表明,“儒”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或职业,在孔子时代已经表现有十分不同的品格。具有特定倾向与“专业”范围的知识阶层43 (3)战国的“儒”如果说春秋之前的“儒”可以泛指有知识、懂礼仪的知识分子,那么,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形成的“百家争鸣”,就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原初之“儒”的分化。有人依据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又《老子》的基本教义为“以柔克刚”,从而断言“老子的教义正代表儒的古义”,并“证明老子是个‘老儒’,是一个殷商老派的儒”。(胡适《说儒》)44 墨家亦源出于儒:“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庄子·天下》曾言:“百家之学”所称道者,实乃《诗》《书》《礼》《乐》之外,“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亦即原始之“儒”的支脉与流裔。自从有了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并立,才真正有了更严格、更准确之意义上的“儒学”或“儒家学派”。45 《荀子·儒效》:儒者,法先王,降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46 观荀卿之论,在知识、礼仪、独立人格以及个人品德诸方面,它显然保持了原初之“儒”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其“大儒”“雅儒”之论。而荀卿所着意突出者,更在于其政治色彩。这一特点,与自孔子以来儒家人物积极奔波,努力参政,并且在事实上也确实多次参与了政治活动紧密相关。把目光由原初的以知识与礼仪服务于社会,进一步扩展到济世治国,明确以政治与伦理方针干预社会现实,正是自孔子以来之“儒家学派”的新特点。韩非所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也正是对春秋战国之际所兴起的“儒家学派”的概括。47 (4)儒家学派对于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使之处于诸子百家之中,并对其思想倾向之基本特点进行概括性说明的,乃是汉代史家司马谈和班固。司马谈以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并列为六家并论其要旨。其论儒家曰: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48 班固所论,首先以“六艺”居首,把《论语》《孝经》亦列入其中;次列《诸子》十家,又以儒家居诸子之首。其言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此说全面叙述了儒家的来历、活动宗旨、基本思想倾向及其宗师、始祖。其所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主要手段仍在于《六经》与礼仪。49 综观四点,可得结论:其一,“儒”字的本义,当指一种社会实体,即如许慎等所言之“术士”,是以其知识、方术而服务于社会的特定职业阶层。这个阶层借以谋生自存的主要本钱就是有知识、懂礼仪。近代学者胡适、冯友兰等都以“教书”与“相礼”为“儒”的基本行业(参见胡适《说儒》、冯友兰《原儒墨》)。但其中亦有隐居者或从政者。50 其二,“儒学”源出于“儒”,但又不等同于“儒”。冯友兰先生对此的论断是正确的:“儒家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之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学派。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原儒墨》)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儒”的渊源甚早,(近代胡适、傅斯年、冯友兰等均有所考证)而“儒学”或“儒家学派”则是由孔子始。此亦如冯先生所断:“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的创始者。”(同上书)51 其三,探究“儒学”的渊源,自当首先考究“儒”的渊源与内涵;但不能局限于此。“儒”的内涵及其来历,只是形成“儒学”的基本因素之一。“儒学”的实质在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必须放眼对孔子思想体系之渊源的考察,才能真正弄清儒学的思想渊源。对此,战国及秦汉诸家关于“儒”的论述,于今更有启迪。“儒学”:“儒家学派”.“儒家学说”52 2.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甚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于多数提倡儒学或反对儒学的人说来,几乎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既存的客观事实。儒学的这种主体地位、主干作用,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取得历史的承认的。它的兴起、形成,它的显赫,它的尊崇与极权,它的动摇与奋争,它的自我改造与再度崛起,它的衰败与终结,正是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紧相伴随的。依历史的顺序,中国儒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53 (1)先秦:中国儒学的奠基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历史变革的时期。反映到思想领域,就是各阶级或阶层的代表人物分别立足于本阶级或集团的立场,提出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学说,这就是“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阴阳、形名等,各家都出现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并且为本学派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念根基,形成了思想体系。54 思想理论的奠基、成熟,并不一定能得到官方政权的承认:“孔子不能容于世,周流游说七十余国,未尝得安”;(《论衡·儒增》)“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孔、孟最后均被迫退居而著书立说。虽然他们构筑了相当完美的思想体系,虽然在知识阶层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在野”的思想流派而已。55 (2)两汉:儒家经学的独尊时代战国纷争,各诸侯国所汲汲追求的是争强图霸的学问。故终周之世,儒学一直被视为迂腐无用而弃置一旁。其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荀卿,竟在儒学的窠穴里孵化了两位法家的巨子——韩非与李斯。汉初选择黄老无为之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给予了农村经济以稳步恢复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必然地带来了诸侯豪强等地方经济与政治势力的膨胀。这一后果与封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显然不相协调。因而,儒家思想学说就必然地被推到了社会政治统治的舞台。56 董仲舒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此建议为汉武帝采纳,这就是名著史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封建社会中,长达近两千年的儒学独尊的地位,即由此开始。57 汉代经学的统治,随着经学自身的发展、分化,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期,西汉今文经学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公羊学派,以及《孟氏易》、《京氏易》、《夏侯尚书》等,与谶纬学说结合在一起,成了统治者决定大政方针、神祖典祭的指导思想,直至东汉初期之光武、明帝、章帝时期。后期,则是古文经学的盛兴时代。由西汉末刘歆大力倡导古文经学始,郑兴、郑众父子,贾逵、马融等相继为之发扬,至东汉末郑玄,又兼采今文经学的某些长处,乃形成了以古文经学为主体的郑学一统天下。人称“东汉多大儒”,“大儒”者,多是古文经学家也。58 (3)魏晋隋唐:儒、道、佛互争与交融的时代这一阶段,可划分为两个时期:魏晋时期,主要是儒、道交融。其时思想文化的主流,史称“玄学”;而“玄学”的实质,在于“援道入儒”。两汉经学发展至后期,“烦琐注经”变成了学术思想发展的沉重枷锁,所谓“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汉书·艺文志》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互掌握朝政的污浊政局,也迫使有识之士无法埋首读经。清谈议政之风由是而起,至何晏、王弼,《易》、《老》、《庄》相结合的“三玄”,就成为清谈的主要话题。59 道家、佛家,其本质为出世之学,而要想维系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与社会人伦,就不可能抛弃儒学。其后期,由东晋南北朝到隋唐,乃为儒、道、佛三家之错综复杂的斗争。由于道、佛两家在思想倾向与思维特点方面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所以老庄思想不但为佛学在中土之生根、发展起了迎就之作用,而且其许多代表人物往往兼容佛、道而对抗儒学。此时的儒学似乎是陷入了困境,而客观的现实需要又迫使封建统治者不可能不利用儒学。60 至唐代,实为儒、道、佛三教并行,各有其用。而在现实的政治与伦理的范围之内,他们正是承继儒学的传统,实行科举制度,开“明经”、“进士”两科,完全以儒家经书为通达仕途之路。唐太宗诏令孔颖达、颜师古等,撰著《五经正义》,考定《五经》文字,使魏晋南北朝以来“郑学”、“王学”之争,“南学”、“北学”之争,复归于统一,并且由汉儒专重解释章句而转为兼重疏通义理,这就是事实上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61 (4)宋元明:理学的一统天下理学,亦称“道学”或“新儒学”。它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发展形态。它的形成,可上溯至中唐时期的韩愈。韩愈在《原道》中提出了一条贯通古今的道统,即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直至韩愈,一脉相承,为儒学之道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为之唱和,认为此道乃“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石介语)。北宋中期,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相继为说,各成学派,明确提出了“理气”、“道器”、“无极”、“太极”等一系列范畴,从而为理学(此时多称“道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62 二程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配合在一起,合称《四书》,成了儒家经典中的要典,后来竟和《五经》并列。到南宋朱熹,则集理学之大成,他构筑了一个由宇宙观、社会历史观、人性论、道德论、知行观等几乎无所不包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理学成为控制社会人生之各个领域的统治思想。朱熹所撰《四书集注》,从宋代到清末,都是封建士大夫以及平民知识分子步入仕途的必读教科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这一理学思潮的两大基本流派。63 宋元明清约八百余年的历史,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来看,正是理学的一统天下。这一期间的佛学与道家学说,虽然各有脉络流传,但远不及魏晋隋唐那样盛行,那样具有政治势力。其表现形态也往往与理学有密切关联。而“理学”之所以具有新的表现形态,之所以构成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正在于它吸取了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滋养,特别是在宇宙观、本体论、理性思维等方面,明显地表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因此,宋明理学既是前代儒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同时也是儒学与道、佛二家经过约四五百年之斗争与交融的必然结果。64 (5)清代:中国传统儒学的总结与终结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到清代,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考据、训诂、辨伪、辑佚之学勃然兴起;一是中西文化的撞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对于儒家思想的清算。65 前者发端于明清之际的经学大师顾炎武。顾氏为反对明末“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之流弊,力戒清谈,特重考证。至清初,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人承继这一传统,力主以考据训诂治经;康、雍、乾之际,文字狱大兴,更迫使学者们钻入古书的训诂考据之中。乾、嘉时期,吴派以惠栋为首,弟子江声、王鸣盛、钱大昕、汪中等努力追求汉儒的“家法”;皖派以戴震为宗,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父子、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等在考据与文字学方面则表现了非凡的功力,从而形成了显赫一时的乾嘉学派;其影响所至,可延至清末俞樾、孙诒让等训诂大师。66 后者中西文化撞击问题,是指伴随着西方经济与军事势力的入侵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上的冲击。近代中国的屈辱苦难的历史,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去寻找真理,寻找强国富民的治世良方。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当人们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再回头看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学时,似乎中国的一切落后、愚昧、灾难都要归咎于斯。这就使批判、清算儒家经学形成为历史的潮流。所谓“打倒孔家店”,就是这一潮流的口号与旗帜。67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而守旧派冥顽不化,反对革新,使危机日趋严重。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康有为倡言变法,章炳麟鼓吹革命。康有为复兴今文经学,章炳麟重振古文经学,形成今古文之争的最后波澜。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倒了二千年的王权统治。“五四运动”更开辟了中国思想学术的新局面,儒学的正统地位一去不复返了。68 (6)现当代:复兴儒学的新儒学运动“五四运动”不久,即有一批学人在复兴儒学的旗帜下,去重新解释儒学,出现了又一次新儒学运动,其特点无疑是用西方文化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试图去汇通西方文化与儒学,他们的共同愿望是通过对儒学的现代注释,确定民族文化的自主地位。正如贺麟先生所说:“假如儒家思想能够把握、吸收、融会、转化西洋文化,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则儒家思想便生存、复活而有新的展开。”(《儒家思想之展开》)事实上,新儒家们都有这个特点,如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都是努力把儒学传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把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融会到儒家传统之中,而对传统儒学的发展。69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三个时期①”五四”到四十年代末梁漱溟标举”新孔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张君劢:融合中西方哲学复活宋代新儒学熊十力创造“新唯识论”体系以重建中国儒学本体论冯友兰建立”新理学”体系贺麟:以儒家精神为体,以西洋文化为用70 ②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大陆提倡唯物主义,卷入“文革”,批儒批孔港台等:儒学复兴运动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宣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提出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71 ③八十年代到当今港台及海外华人: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成中英蔡仁厚“儒家资本主义”“第三种工业文明”新儒学由港台及海外华人流传回大陆大陆:任继愈庞朴李泽厚陈景磐蔡尚思冯契冯友兰钟肇鹏《孔子研究》《文史哲》高校学报中华孔子研究所中国孔子基金会72 现代新儒学的宗旨: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重视心性之学为主要特点,以儒家学说为主体,来吸收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尊孔崇儒,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援西学入儒”,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注重心性和“内圣”,道德形上的哲学追求;推崇直觉、重视领悟的思维方式。73 中国儒学发展分期三时期牟.杜说:孔孟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四时期李说:孔孟荀董仲舒(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五阶段张.刘说:(见前)六阶段说:(见前)74 (二)海外儒学简述1.海外华人儒学研究特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新儒学的一个纲领性口号就是返本开新,即返儒学传统之本,开创出儒学的新局面。具体说来,就是在返回儒学心性本体传统之上,开创出科学与民主政治来。这一批学人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西方文化的素养,有的长期生活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戴上眼镜”看待儒学75 2.东亚儒学发展及影响“东亚文化圈”朝鲜:孔子朱子学东学党韩国:潘基文日本:学问所遣隋使朱子学派神道+儒学算盘+《论语》3.欧美对儒学的认识欧洲:德---莱布尼茨法—伏尔泰等美国:孟禄桑戴克顾立雅费正清等76 (三)儒学的经典简介1.经典的演变始有“六经”,《乐》失,西汉定“五经”东汉增《孝经》《论语》扩为“七经”唐编《五经正义》,再加《周礼》《仪礼》《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孟子》由子入经正式确定“十三经”77 宋取《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以取代“五经”的地位“四书”成为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标准读物和答案“维民所止”“五经”:《诗》《书》《礼》《乐》《易》《春秋》78 2.“十三经”简介“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思习行)3.经学的地位与影响(1)延续时间长(2)涵盖面广(3)居正统地位79 (四)儒学的基本理论1.礼与仁的学说2.重民思想3.三纲五常的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4.道统思想5.以义制利的价值观80 三、儒家文化及价值研究(一)儒家文化的基本特点1.亲亲与尊尊同体并用2.民本思想与忠君观念并存3.重伦理本位,轻自然.技艺4.重群体意识,轻个人利益5.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6.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和谐81 (二)儒学在文化史的地位1.自秦以后,儒学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2.儒学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主导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3.儒学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中国文化的特征82 (三)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1.人文主义精神2.华夏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4.崇尚气节,讲求操守的精神5.克己为公,重责任倡义务的精神6.理性自觉,以理性控制感性的精神7.持中通变,改革日新的精神8.天人合一,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83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矛盾(1)封建等级观念与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