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随笔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语》随笔

ID:828857

大小:3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随笔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那么,根本是什么呢?在儒家思想里,就是“孝悌”。儒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那么他长大后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今天我们不主张孩子对父母盲目服从,强调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希望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有些人对此理解有误,有些家庭中长幼不分,孩子任意使唤父母,当起了“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家庭氛围显然不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取之不尽的情感宝库。一方面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她)的爱,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懂得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他人的爱。长幼有序、互敬互爱的家庭伦理关系像一片温暖的土壤,能滋养孩子的爱心,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奉献,积极与人合作,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章言辞简洁,却道出了人生的两种至高境界。一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因为对自己的言行品质很有信心,自己的言行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无论别人是否理解,都能淡然处之,这才有了控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自信与洒脱。因为在孔子心目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与他人知不知晓无关,关键在于自身。另一种境界则是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此话一出,真让人肃然起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就算是自己的言行不能够被他人了解,也要尽力去了解别人,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我们就要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是孔子治理天下的主张。怎样实现以德治天下呢?主要的是为政者自己不断学习、修炼,不断完善自己。只有你自己这颗“北极星”闪闪发亮了,群星才会来环绕,天下之人才会归顺与你,向你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先秦时,国即是家,所谓家国一体。在这样的语境下,说“修己之德”就是“治我之国”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国不会很大,君之所为,民皆知之,这样私德与功德的吻合度很高。所以,儒家重仁政、主德治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学》讲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主要是修德。这章强调治国者的德行,隐含“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意思。其实,不管是治国者,还是政治家、治校者、治班者……道理都是相同的。5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说自己一生不同时期所达到的人生境界。第一步需要立志求学,然后步入自强自立阶段,进而做到把握自己,顺应天命,听得进别人的话,走向成熟。孔夫子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先下学,让学习贯穿一辈子,至于学而立而不惑,从此之后皆上达矣,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做到这些,心可顺天意,也就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人生每个阶段的任务不同,感悟也就不一样。只要从小开始学习、修炼,到时候得到相应的体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偏废。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走,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实实在在第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学不思,将失去自我;只思不学,将一事无成。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度学习与多远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牢记孔子“不学习、不思考都将给自己带来迷茫和危殆”的告诫,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只有“博学”“近思”才能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章极有名,告诉我们要虚心向学,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王蒙有言:现在太多的人强不知以为知,太多的人吹牛冒泡,粉饰自己的“无知”。而耶鲁大学有位教授上台演讲先讲自己的不知,承认不知,是勇气,是诚实,是担当。确实如此,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的人,往往越虚怀若谷。对于自己不知道、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求学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与虚荣,“不知道”体现的是做人的谦逊和治学的严谨。只有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学得新知识,达到新境界。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之风,告诉我们要“谦恭大气”。与争强好胜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更提倡谦逊礼让,鄙视无礼的、不公平的竞争。如这一章射礼起始、结束的作揖与共饮。在今天的赛场上,比赛前双方会握手表示友好;比赛后双方互相拥抱,胜利者安慰失败者,失败者祝贺胜利者。尊重对手,才是大气从容的“君子之争”5 。有竞争,有输赢,也有恭敬、情义。与小人之争的掐架拌嘴不可同日而语,君子之争,争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方,而是求真理,求进步,求新知。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是孔子追求的完美的最高道德修养,是做人做事的准则。一个真正的仁者,一定会安处于仁的境界,一个真正的智者会用“仁”来使自己和他人受益。南怀瑾曰:“如真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出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孔子在《礼记》中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无论是仁者、智者,还是凡夫俗子都需追求仁德,追求人格的完美。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成为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受人尊重的人。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本章道出了儒家修身养德的真谛。“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激励,鞭策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醒”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从中吸取教训,不要像他们那样犯错误。唐太宗以史为鉴,以良臣为明镜,虚心纳谏,最终成为一代明君;北宋诗人陈师道在当时极其有名,在他读到黄庭坚的诗词后,立即焚毁自己的诗稿,虚心向黄庭坚学习。这些都是历史上“见贤思齐”的好榜样。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好学的姿态,向身边人学习;同时,见身边不要的现象,我们也要常常自我反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父母的难免也会有过错。孔子教育我们,看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该委婉地提出,耐心地劝解。如果父母没有听取我们的意见,还是要做到恭敬有礼,即使内心忧愁,但绝不心生怨恨。这正是孔子对“孝道”的阐释。现代社会,我们更提倡儿女和父母平等地沟通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可以对父母不敬。当双方意见不统一、看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该想想孔子说的“不敬不违”“劳而不怨”。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不迁怒,不贰过”,说的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一个有修养的人才能做到。孔门弟子中,颜回不是以广文博学、能言善辩而著称,但孔子却偏偏称赞他好学,由此可见,孔子很看重性情和个人修养。5 生活中,我们要知收敛,懂克制,能悔改,不使怒气肆意发作而迁怒他人。同时,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称赞颜回,对他做出高度评价。颜回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长于深思。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要有理想和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坚守。孔子这句话在当下也有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只追求物质享受,应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奋斗。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我们追求的是“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希望“文”与“质”能匹配,期望造就更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认为君子应志存高远、厚积德行、心怀仁爱、潜习六艺,这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儒家的育人目的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理念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教师应教导学生放飞梦想、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品德、身心、学业三方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推崇立德树人,以理想信念去感染学生,涵养书卷之气、儒雅之风,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句话是《论语》中大家最熟悉的名言之一。它不仅表现了孔子自觉加强修养、谦虚好学的精神,你还体现了与人为善和宽待人、严责己的精神。“择其善者而从之”,从他人身上选择好的品德加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不正确的言行也是镜子,可以反观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若有就改正,若没有则“戒之”。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 ,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学习他人的长处,看到他人的缺点则引以为戒,这样我们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在为人处世中也就能做到宽以待人。同时我们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反对空想和空谈,提倡“多闻多见”。多闻,需要“择其善者”,有所甄别;多见,通过博闻强记,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孔子认为这样“多闻多见”的智慧仅次于“生而知之”的智慧,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信息资讯量大、变化快,为跟上时代步伐,今天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多闻多见”。我们在求知途中,更应该学习这种好学坦诚、实事求是的态度。坦诚地对待自己的“不知”,才能去求取更多的知识。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认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学生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孔子的自白,他如饥似渴学习的精神是在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孔子那个时代,他都认为学习是和时间赛跑,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更需要我们以求知若渴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学习。在学习上,我们永远不要姑息自己,放任自己,对自己要严格要求,高标准。要能吃苦,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庄子也曾说过“5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光易逝,更需要我们珍惜,我们只有多做有意义的事,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不闲一日”的著名画家齐白石,无论他画虾、蟹、小鸡、牡丹,还是画大白菜,无不形神兼备,各具神韵。据说他在85岁那年上午,写了四条幅,并挂上面题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名人如此,我们又怎能不惜时呢?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朋友不在乎空间距离的远近,只要心意相通,身边的每一个人或是远在天涯的都会是你最亲近的朋友。生活中的我们需要多一份热心,让自己的真诚感动他人。如果你能热心地为他人着想,认真地做事,以帮助他人为乐,那么,你一定会有很多朋友。他们的期待会成为你努力的动力,你会觉得自己有做不完的事情。此时的你会担心自己没有朋友么吗?真心付出,一定能够硬的同伴的认可!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早就发现了,一个人若是说话时大言不惭,毫无约束,那么实际行动上就往往要打折扣了。在说得远一点,这种大言不惭的人不仅欺骗了别人,同时也失去了他人对他的信任。正如王蒙所言:“大言欺世的结果是为世所弃高调忽悠的结果是散失公信力。”因此,不管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大到一个国家,都要少说大话为妙,而要将注意力和精力多放在实际行动中。言出必行,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言论,才是做人做事、治家治国的应有之道。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拒绝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站不住脚的大话只能是过眼云烟,而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