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语》心得

ID:828877

大小: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语》心得——小议孔子的哲学思想张晓旭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孔子的很多简单浅显的语言,反映的是孔子经过亲身实践而得出的结论。其中包含着朴素但却深刻的哲学思想。关键词:《论语》哲学思想现如今,《论语》、“《论语》心得”、“于丹”这三个词炙手可热。“于丹”看《论语》,讲《论语》大都是从她的专业——汉语言文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我想从哲学的角度来体会《论语》,用时代的眼光来对孔子的哲学思想作新的诠释。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大体可以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先说“命”。在《论语》中有部分关于“天命”的叙述。比如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五十而知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以上孔子谈到的“命”被很多人理解为“天意命运”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孔子思想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原因了。而在我看来,这个“天命”不仅不是唯心主义,而且还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观点——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为在我理解,“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客观规律”。那么以上的几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人们如果不知道尊重客观规律和原则,那么也就不能成为有道德、受人尊重的人了;五十岁得知了一些为人处世的自然规则;道能否得到推行,是由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这种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的规则和规律的重视程度,他把它们视为人能否成功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也告诫我们个人在为人处事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国家的经济文化在谋求发展时也不能忽略客观规律的存在。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再说“礼、知、仁”。孔子思想中的“礼、知、仁”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仁”是“礼”的基础,而“知”是“求仁” 的必要条件。比如“人而不仁,如礼何?”“未知,焉得仁。”这两句话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成为“一个人没有仁德,怎能实行礼呢?”“而不知道道理,又怎么能算得上仁呢?”所以由此看出孔子深刻认识到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略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如此,孔子关于“礼、知、仁”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论述中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比如“礼”中的“礼为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应当是实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稳定状态。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仁”中的“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说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是用自身一些正直的品质和高尚的品格,比如说公正、率直、耿介、磊落来坦然面对一切。这体现了孔子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来判断事物。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这体现了孔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体现了孔子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看问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思想。包括在“求知”的过程中,孔子强调“思、行”的重要性,认为闻见得来的知识,要多观察,多思考才能信以为真。比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才能“寡悔”,吸取别人的教训,小心行事。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认识,而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告诉我们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求知”时,孔子还注重量变的积累以达到质变,比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时习之,温故”而达到“知新”的效果,也就是对固有内容通过反复温习可以产生新的理解。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并运动发展的思想,以及质变量变的规律。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循序渐进,注重积累。最后说“中庸”。“中庸”思想是很多古代思想家推崇的思想。时至今日,“中庸”思想仍然非常受用,无论是在治国齐家上还是个人处世上。包括我们现在倡导的“建立和谐社会”也源自于“中庸”的思想。中庸的意思就是中和,“中”即是不偏不倚,也就是分寸适度;“和”即是不同事物之间和谐、稳定的状态。 “中”为方法,“和”为目的。这其中隐含了很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即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以及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等等。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中,中庸思想虽然不如四书中《中庸》论述的那么集中、突出,但同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孔子处人处世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孔子强调“中庸之为德也,气至矣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中庸的原则和标准做人处世,那么他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的思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度”,事物就要走向反面。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处事原则,即首先要认识到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然后在行事过程中要注意到原则和原则中的分寸。“过”与“不及”本身就是统一在一件事或是一个事物中的一对矛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规律;而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则体现了质变量变的规律。孔子主张在行为和做事方面应该“中行”,认为应“允执其中”,即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孔子曾说过“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里的“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这说明孔子既反对急躁冒进,又反对畏缩不前。条件不具备,贸然行事,必然发生错误,条件已经成熟,不去努力,就要与机遇失之交臂。孔子要求我们要努力做到“毋意、毋固、毋必、毋我”,意思就是说让我们不要走极端,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固执己见,不要绝对化,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错误。孔子认为在行的过程中要“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的最大作用在于实现事物间的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也告诉我们无论从国家为政还是从个人处世的角度来讲,“和为贵”都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谐、稳定,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直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原因了。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和为贵”并不是指随声附和,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或者做个谁也不得罪的和事佬。而是应该“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待人接物时能够且善于采纳和听取不同的意见,做到兼容并包,但不做和事佬,不做无原则的调和与折衷。以上就是我从哲学的角度再读《论语》得到的心得。我们可以看出在《论语》中,孔子的很多简单浅显的语言,反映的是孔子经过亲身实践而得出的结论。 其中包含着朴素但却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哲学思想,既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思想,又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思想。这对于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分析孔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为己所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