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1.归纳本单元课文中的观点,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2.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的论说风格。3.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研习目标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这些文章都是关于人生修养方面的,使我们明确了加强自身修养在现实人生、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汲取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使自己的道德达到日臻完善的境界。内容概览 《〈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关于仁、义、礼、智、君子等儒家人格的论述,主要讨论立身处世的原则,也就是如何“对己”和“对人”,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老子〉四章》分析了“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其论说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五石之瓠》通过一篇寓言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兼爱》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并且论述了践行兼爱的具体方法。 1.梳理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阅读课文,感悟古代思想的精髓,了解人生之道。3.学习议论性文章的语言,赏析论证过程,掌握对比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策略 4.《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文化传承与理解:背诵并默写这三篇课文,理解三篇文章在现实人生、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三篇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善用譬喻等巧妙之处。3.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知识。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1理解儒家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论语》十二章)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孔 子仁心容天地,忠孝报恩情。义秉承千秋,光明九洲同。礼成恭俭让,温良君子行。智者修定慧,笑谈诸色空。 信为立世本,诚乃处事宗。厚积存史志,薄发书丹青。德品成大器,思贤见中庸。政本从廉正,庶民皆公平。你周游列国开创经典儒学说,你弟子三千凝聚圣贤学渊博。你安贫乐道思想抱负远辽阔,你万世师表后人敬仰崇楷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礼智信,学而时习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诗书礼乐易,其善者从之。 【赏析】跟随歌词,我们走进了孔子文化中,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及其衍生物“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影响很大。几千年的文化熏染,孕育了温文尔雅、谦逊好学、勇敢勤劳、智慧仁爱的中国人,而这些文化的提出者正是在山东曲阜尼山诞生的至圣先师孔子。 预习·整合研习资源积累卡片一、积累作者知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积累文学常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三、积累文化常识1.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是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3.仁:“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4.礼:孔子的“礼”,就是认为人有天赋等级,每个人都要按等级与人相处,对待别人。5.《诗》:即《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在内容上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不同程度地受到《诗经》的影响。 相关知识1.礼崩乐坏——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论语》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乃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社会转型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制度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权力分化、礼仪僭越、怀疑主义思潮等现象。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课文中涉及的孔子的几名弟子(1)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2)颜渊:即颜回,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 (3)子贡:即端木赐,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国。他还善于货殖,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探究·构建研习任务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知者不惑“____”同“____”,________。任务一知智聪明 文采与朴实两者兼备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形容词用名词,贤能的人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践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知晓,明白朴实,质朴华美,文采 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假设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副词,大概代词,它的 5.请分析下面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下面的句子。(1)判断句①可谓好学也已。(“____”可译为“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克己复礼为仁。(“____”表判断,译为“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止,吾止也。(“____”表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这就算得上是好学的了为克服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也然而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④进,吾往也。(“____”表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省略句仁以为己任。(“以”后省略宾语“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固定句式人而不仁,如礼(乐)何?(“如……何”,意思是“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之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怎样办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会怎样对待礼(懂得音乐)呢? 理解儒家思想,学习比喻论证1.阅读第一章,分析孔子认为好学之人有哪些表现。提示:孔子认为好学之人有四种表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即不追求物欲,在虑事周详的基础上敏捷做事,讲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以匡正自己。任务二 2.怎样理解第二章中“礼乐”和“仁”的关系?提示: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3.第三章中的“道”指的是什么?提示:“朝闻道,夕死可矣_”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怎样理解第四章中的“君子”和“小人”及他们的处世原则?提示:君子指道德高尚者,小人指品质低劣者。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5.第五章对我们交友有何启示?提示:朋友中有贤与不贤,都为我们朝向世界的不同方向打开了一扇窗,而“思齐”与“内自省”,就是自我不断进步的动力。6.第六章表现了孔子怎样的观念?提示:这段话确切说明了文与质的对立统一,文与质相依存、不可分离、同样重要,以此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模式——文质彬彬。 7.阅读第七章,分析曾子认为“士”应该有哪些品质。提示: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以仁为己任。8.结合第八章,谈谈如何认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提示: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修养,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的道理。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9.你怎样理解第九章中孔子关于“知者”“仁者”“勇者”的内涵?提示: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10.阅读第十章,说说什么是“克己复礼为仁”?提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11.结合第十一章,谈谈孔子的“忠恕之道”。提示:孔子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有一条中心的原则贯彻始终,那便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论是忠还是恕,都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法。 12.阅读第十二章,分析孔子认为为什么要学习《诗经》。提示:①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②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③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集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 ④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⑤“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课堂小结主旨归纳本文所选《论语》十二章,主要是讨论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即如何“对己”和“对人”,深入浅出,要言不烦。 结构图示 写作特色1.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论语》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孔子及其他人的原话。书中使用的是生活化的语言,大量口语充溢其中,至今读来还颇感亲切自然。2.极富特色,情感真切。在他们的讨论或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议论都各具特色,话如其人。 3.简洁明快,表达准确。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品格修养、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问题,在《论语》中往往只用只言片语都概括得十分完美,十分准确。4.善用比喻说理。在第八章,孔子举用土堆山的例子来说明积累和坚持的道理,非常生动形象。 附:【译注•古今对译】 学习任务2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夕 歌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 【赏析】这是二十世纪初最负盛名的学堂乐歌《夕歌》。《夕歌》是学生放学时唱的歌。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三五个少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从学校高高兴兴地回家。他们用深情而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努力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心声,抒发了莘莘学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给当代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预习·整合研习资源积累卡片一、积累作者知识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戴圣,字次君。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二、积累文学常识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三、积累文化常识1.大学:①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与小学相对。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②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③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2.天子:天子在古代政权里是尊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3.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如参加国人大会,参与军事活动,充当徒卒等。但他们也承担沉重的义务,如庶人服兵役,缴纳军赋等。此外,青年庶人还负担一定的劳役。 相关知识《礼记》的特点和影响《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探究·构建研习任务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异义中的古义。任务一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至,到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爱抚“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新。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宗旨美好的德行善的最高境界志向坚定 心不妄动性情安和处事合宜修养获得推究事物的原理一概,一律。②根本介词,不译,引出对象代词,自己、自己的 4.请分析下面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下面的句子。介词结构后置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_______”为介词结构,后置于“明明德”)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天下古代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 理解《大学》思想,学习递进式论证1.阅读第一段,指出儒家思想的最初目标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提示: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任务二 2.阅读第二段,请思考:儒家提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提示:①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②这种治学主张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3.“修、齐、治、平”的关系如何?提示:“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4.试分析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提示:“格物、致知”是知识修养,“诚意、正心”是思想修养,是修身的全部内容;“修身”又是后三者的前提和基础,后三者是“修身”的表现和结果。 5.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提示:本文运用了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第二段,对“修、齐、治、平”的论述,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课堂小结主旨归纳本文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了“三纲”“八目”的体系,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结构图示 写作特色1.递进式论证。文中大量运用了递进式的论述方式,来阐明八条目之间的关系,逻辑严密,剖析深刻。2.句式整齐,善用排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读来朗朗上口,气势贯通,文字也显得规整、典雅。 附:【译注•古今对译】 学习任务3理解“四端”的重要性和排比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赏读·引入研习情境孟子颂您给咱中国人,写下了一个“义”。礼门义路守规矩,“利”字面前有大义。孔子教导我学诗学礼,您让我明白了取舍的意义。您给咱中国人,传下来一股气。富贵贫贱不能移,威武利诱不能屈。孔子教导我仁者爱人,您让我拥有了做人的骨气。 您告诉中国人,民意它不可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保社稷。孔子教导我为政以德,您让我相信了仁者无敌。日月盈仄,斗转星移,继往开来,松柏常绿。仁义的血脉奔流不息,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民族的脊梁高高挺起,中华复兴天经地义!【赏析】这首歌曲就是由知名作家、儒学专家、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人高雪飚作曲并演唱,中共邹城市委宣传部和邹城母亲节组委会制作的“母亲文化节”主题歌曲。歌曲用“义”“气”“民”三个字概括孟子思想精髓,理清了孟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继承关系,表达了继往开来松柏常绿、中华复兴天经地义的决心和信心。 预习·整合研习资源积累卡片一、积累作者知识亚圣——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二、积累文学常识孟子的言论汇编——《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 三、积累文化常识1.先王:①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②已逝的前代君主。2.孺子:幼儿,儿童。3.乡党:家乡,乡里。也指同乡。4.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关知识背负时代使命,推行王道和仁政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面对这种残酷的你争我夺,面对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他没有像纵横家之流那样热衷个人名利,但他继承了“王道”的政治理想和孔子的学说。他主动背负起时代使命,游说各位诸侯,以推行王道理想和仁政主张。虽然,孟子的主张被当时的诸侯认为是“迂远而阔于情”而不予采纳,但孟子谴责兼并战争,渴望和平,以仁爱为怀,同情人民生活的苦难。 他的这些思想反映到封建的新兴时期,新生产力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人思想的解放,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智慧和思想财富。孟子经过青少年的饱学和钻研之后,在家乡聚徒开始讲学,成为当时地方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当时,士人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士人的学习目的是凭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参与政治活动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探究·构建研习任务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____”同“____”,________。(2)若火之始然“____”同“____”,________。任务一内纳缔结然燃燃烧 表示原因,……的原因名词作动词,伤害名词作动词,赡养 狠心,残忍突然、忽然①惊惧②哀痛,同情博取名誉。要,求取厌恶,憎恶谦逊推让萌芽,发端流通,指泉水涌出安定 ……者……也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2)介词结构后置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____________”为介词结构,后置于“要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省略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之”后省略介词“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乡党朋友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理解“四端”,学习排比论证1.怎样理解孟子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导的思路?提示: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任务二 2.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提示:孟子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3.孟子既然认为人们的“不忍之心”是先天存在的,是否意味着他否认了后天培养的作用了?提示:孟子没有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只是“仁义礼智”_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4.我们应该怎样客观看待孟子的“性善论”?提示: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课堂小结主旨归纳本文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结构图示 写作特色1.运用排比论证。孟子的散文论证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语言掷地有声,在本文中就体现了这些特点,本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论证气势磅礴。如对“四心”和“四端”的论述,句式整齐,铿锵有力,非常有气势。2.感情充沛,气势浩然。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所以他的文章感情充沛,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气概非凡。如对“四心”的论述。 附:【译注•古今对译】 评析: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而不是这四种美德的完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培养、扩充这些善端,才能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有这四端,却自己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自己的本性。可见,孟子是从人的主体性、人的道德心来论人性的,他肯定人天生就具有善性,因此,人人都具有为善的能力。他特别指出了扩充这四端的重要性:君王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普通民众如果不能扩充它们,连父母也不能侍奉。 学习任务4归结儒家思想,学习论证方式 归结儒家思想比较阅读本课的三篇文章,说一说这三篇文章各自强调了儒家的哪方面。任务一修身的“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四端”及其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论证方法1.学习比喻论证《论语》成功地运用比喻说理。如《论语·子罕》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形象地论证了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技法点拨】比喻论证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比喻论证中同样应该包括本体、喻体等比喻的基本元素,运用比喻论证可以使议论文生动形象、文采斐然。任务二 典例剖析1.比喻论证有三种形式:比喻描绘、比喻说理、比喻评价。(1)比喻描绘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美丽的蝴蝶,累累的硕果,我们被它所迷惑,常去停留观赏,或去咀嚼它,却不知前面有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莫迷离,莫彷徨,大步向前去。当一个人在为他所曾经的挫折而感叹是“命中注定”时,却不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已经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火花,那是奇迹的火花!奇迹需要创造,创造需要奋斗,奋斗是生命存在永恒不变的定律,正如安徒生所说:凡是能冲上去,能散发出来的焰火,都是美丽的。 分析:作者把生命比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引发联想,以两种细腻描绘的情景比喻②____________________,说理形象生动,颇有说服力。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比喻论证即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去描绘本体,在细腻的描绘之中将感情和观点进行诗意表达。 (2)比喻说理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棵小草可以摇曳出春天的生机,一朵野花也可以展示出春天的多彩,一声虫鸣也可以唱出春天的旋律。沧海永远不会磨灭每一条细流的功绩,太阳永远不会拒绝一滴露珠的折射。万物以最平凡的姿态成就了自然的壮美、秀丽,人类以一个个平凡的个体书写了传奇的历史。 分析:为了论证一个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精彩的观点,作者用了两组比喻论证,一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喻证平凡也能创造美;一是通过溪流对沧海,露珠对太阳的作用来喻证②________________。生动精妙而又浅显易懂。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小草、野花、虫鸣等成就春天之美平凡成就壮美通过选取自然界的景物或生活中的事物作拟人性的描述,在描述中表达观点,将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化、诗意化、情味化。 (3)比喻评价身处荒野的植物往往扎根深层,身处热带雨林的植物常常枝叶繁茂,这与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极为类似——性情褊急之人往往成局促之文,品性澄淡之人常常就悠远之作。作品是果,而人品是因,人品优劣时常决定作品雅俗。因而,作品格调趣味是与作者人品一致的。分析: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是怎样,作者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来说明评价②________________,生动而贴切,形象而深刻。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荒野和热带雨林的植物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自然界的景物或生活中的事物作拟人性的描述,在描述中表达观点,将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化、诗意化、情味化。 当堂巩固1.以“平凡也是一种美”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答案:流星是平凡的,但它是美的,因为尽管生命短暂但仍能绽放生命的精彩,耀眼于世;绿叶是平凡的,但它是美的,尽管是红花的陪衬,但它以自己无私的奉献彰显生命的高贵,无怨无悔;小草是平凡的,但它是美的,虽渺小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它生命坚毅的写照,顽强不屈;溪流是平凡的,但它是美的,跋山涉水穿谷越川仍不改东归大海的初衷,矢志不渝。 2.学习递进式论证《大学之道》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如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等。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如格物而后才能知致,知致而后才能意诚等。无论是条件关系,还是因果关系,都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技法点拨】递进式结构就是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不能随意改变顺序。这种层进式的结构,反映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般顺序,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顺序。(1)提出问题:即引论,是文章的开头,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用来点明文章的论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分析问题:即本论,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3)解决问题:即结论,是文章的结尾,或是得出结论,或是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用来提出希望、要求或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实际写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可任写一个部分,或者一个详写,一个略写。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典例剖析2.下面是一篇递进式论证议论文的结构提纲,请将空缺部分填写完整。题目: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提出问题: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分析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代青年为什么是大有希望的 当代青年不盲从,爱思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代青年不守旧,敢创新解决问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代青年不懦弱,有力量当代青年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堂巩固2.为“知识与能力”和“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的论题分别编写一个局部采用递进式的议论提纲。示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与能力提出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能力。分析问题:既要重知识,更要重能力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2)能力是知识的归宿3)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什么”部分的递进式)解决问题:努力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 示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提出问题: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分析问题:因为只有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理解劳动的内涵,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问题:怎样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分论点一:把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分论点二:创造条件,全社会协同支持(“怎么办”部分的递进式) 课后拓展•素材积累和美文品鉴 素材提炼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负起教化苍生的责任,宣扬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素材点金 课外链接面对挫折时的孔子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精彩运用请运用孔子的素材,写一段文字,400字左右。示例: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了一个天子的抉择。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美文赏读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邃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您好,谢谢观看! 点评: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