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圣老子----老子文化及影响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一书共81章,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犹如长江浩海,任人取酌。陆游有《读〈老子〉》诗云: 《道德》五千言,巍巍众妙门。 管窥那见豹,指染仅尝鼋。 一、《老子》的哲学体系 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道”、“德”、“有”、“无”等等,都是老子提出的。《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包含一个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道生万物”的哲学本体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和“德”为中心展开的。“道”和“德”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经验上就是“德”,“德”是“道”的运用和体现。 1、“道”的本体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包容一切,无所不在,无细不及,周行不止。 所以,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老子“道”的观念,冲破了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 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 2、“道”的宇宙生成论 老子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即阴阳未分前的宇宙混沌一体;“二”即宇宙剖分的阴阳二气;“三”即阴阳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 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2500年前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 “道”的基本特性是自然和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保持世界的和谐、自然。 (三)“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则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反者道之动。”由此,老子揭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系统地揭示了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基本规律。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 量的积累是可引起质变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向人类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四)“上善若水”的人生策略 《老子》是柔性的哲学、水边的哲学、诗化的哲学,他善以“水”为喻,阐述他的人生策略。 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争取有利的结果?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则,天下莫不知。”其方法是从事物的反面促使事物的变化,欲取先与,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如何避免在有利的情况下向不利的方面转化?老子主张“知雄守雌”,认为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甘居柔弱,譬之如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他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人生三宝之一,主张“知其雄,守其雌”,虽有雄健之势,却居于雌柔之地。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所以,从汉代起,就有人将《老子》看作是一部为统治者进言献策的政治权谋之书。《老子》一书是老子对长期历史经验和丰富人生阅历的总结和升华,处处放射出智慧的光辉,即使在政治方面,也可以获得启迪。 (一)“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老子将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谨守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治国理民,顺应民意,体贴民情,让百姓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 “无为”还应“无欲”,不能以个人私欲骚扰和役使百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自然富足,民风自然淳朴,社会自然安定。 将“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应用于政治实践,老子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著名主张。“小鲜”即“小鱼”,苏辙解释说:“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使人劳,挠则鱼烂。”为政治国者,不可政令繁苛,多事扰民。 (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倡导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者不以炫耀武力或发动战争来威服天下。
他这样描绘“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就憧憬的“太上”之治、“道治”社会。 三、《老子》的艺术价值 老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家、美学家。无论是老子的美学思想还是《老子》一书本身的艺术成就,都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老子》的艺术成就 《老子》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大型作品,尽管传世本《老子》存在后人在传抄过程中修改增删的可能,但从内容和文风上看,它基本上保持了春秋时期老聃自著的风貌。 1、《老子》的文学史价值 任何民族的文学源流,从形式上看,都必然经历从韵文到散文的发展流变。《老子》语言章句整齐,音韵和谐,意味深长,是哲学之诗。从《老子》中可以看出文学文体从短歌小诗发展到煌煌散文的历史演进轨迹。 2、《老子》在艺术表现上的价值 刘勰《文心雕龙》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老子》是精妙的美文,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较高的价值。 内容上疾伪求真,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形式上以诗为文,辞约义丰,手法多变,形象鲜明,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老子》的美学贡献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影响巨大,从此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标自然为宗”,司空图倡“妙造自然”,苏轼言“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老子的“无名”、“静观玄览”、“致虚极,守静笃”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 老子思想成为中国文人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部分,铸造了中国艺术家风流倜傥的独立人格,也熔铸了中国文艺自然隽永的艺术风范。《老子》启迪了中国式的艺术思维,奠定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魏晋玄学秉承道家哲学,迎来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陶渊明、李白的诗歌,苏轼的文词,以至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老子及道家艺术精神的血脉贯穿!
四、《老子》的主要版本和注家 《老子》问世以来,流传版本众多,各本互有差异。其中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源于汉代的河上公本,二是晋代的王弼本。河上公本属民间系统,文句简古;王弼本属文人系统,文笔流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道德经》,抄写时间在汉初,有甲乙两种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博物馆清理发掘郭店一号楚墓,得到竹简《老子》文本,抄写时间在战国中晚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老子》文本。 《老子》全书仅五千言,而千百年来对《老子》的注释和研究则不下千万言。元代张与材说:“《道德》八一章,注者三千家。”清代魏源说:“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极言《老子》注家之多。 最早研究老子的是战国韩非《解老》、《喻老》,此外比较有影响的是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唐成玄英注、宋陈景元注、王安石注、苏辙注、清魏源《老子本义》等。引人注目的是历史上还有五位皇帝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他们分别是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五、老子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但人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把儒家文化视为其代表,或把儒家文化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实质。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轴心”时代的先秦,是各种学说、各种流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说。 在学术思想上,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响。老子学说中的天道观、宇宙观发展为庄子的哲学,以及后世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老子学说为主流,推动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三次高潮;老子无为论发展为申韩的法家权术,为“帝王南面之术”;老子军事思想发展为孙子兵法,为千古用兵者确守不移的原则;老子的无名论发展为名家辩学。一源百流,各蔚奇观!
在历史上,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应用政治实践,迎来了“文景之治”;东汉末年,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经典;魏晋时代,玄学昌盛,在朝的玄学家注重“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自然”之说;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 儒家后起于道家,孔子师承于老子。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主流地位的是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崛起后,儒、道两家对立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为其余诸子百家所不及。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犹如中华文化的四只车轮,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道家与道教共出于老子,同源而异流,其力量可堪与儒、佛抗衡。 《老子》一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与《周易》、《论语》一起,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六、道家学派:老子学说的发展 老子之后,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 (一)老子之弟子后学 1、关尹:老子著书名世,与关尹其人有极大关系。庄子以老聃、关尹为一派,称他们为“古之博大真人”,《汉书》收有《关尹子》,班固注云:“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关尹辞官而从老子西游,为老子之弟子。关尹之学源出老子,以其“太一”(道)为核心,以“常无”、“常有”为理论基础,从老子尚静的思想发展出“贵清”的学说。 2、杨朱:杨朱之事,散见于《庄子》、《孟子》、《荀子》等先秦文献。杨朱曾向老子执弟子之礼,讨教“明王之道”。他发展老子学说,并成为战国显学。杨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贵己”、“为我”。他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主张贵己而重生,重生而轻利,行自然无为之治,为无损无益之政。 3、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其活动年代略早于庄子,曾从关尹问学,有《列子》八篇传世。列子与老子、庄子并称为道家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受到老子的重大影响。列子之学“贵虚”,“虚”即老子的“清虚自守”。他的天道观,认为不生不死的道体生成万物;他的处世哲学,认为应顺物之自然等,基本与老子相同。
4、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后世常以“老庄”代指道家。《史记》称庄子“其学无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学说集先秦道家之大成,继承老子学说,并丰富而发展之,且自成机杼,将道家学说推向一个更高的的境界。 (二)稷下黄老道家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西门外建立著名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国立大学或研究机构。 稷下学宫延揽各国智士,对诸子百家兼容并包,各流派代表人物都曾汇聚到这里讲学论辩、著书立说。道家学说在这里广纳博采众家之长,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黄老道家。黄老道家是稷下之学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稷下黄老道家将老子学说与政治权术相结合,是一套道法互补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使黄老道家具有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稷下黄老学派是北方道家的一次重要发展,其主要思想见于《管子》。 稷下黄老学说与稷下学宫的另一有影响的流派阴阳术数相结合,成为道教的重要源头。 七、一源百流:老子对先秦诸子的影响 老子学说产生后,迅速在社会上流传,至战国中后期已经相当普及,先秦诸子百家多受其影响。可以说,老子学说为先秦诸子百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营养。 (一)老子与兵家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约与老子同时,其《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许多内容隐含有老子学说的影响。老子对兵的基本看法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孙子受此影响,则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老子讲到用兵之策时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得寸而进尺”。“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孙子也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些用兵之道,可谓是老子思想的再版。 清人魏源曾评价道:“《老子》其言兵之书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吾于斯见兵之形。《孙武》其言道之书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吾于斯见兵之精。” (二)老子与法家 法家作为一个学派出现较晚,其学说多承继他家,且以道家为著。稷下学者慎到和管子是处于道、法之间的人物;申不害和韩非也多从老子学说中吸取养分。《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阐释发挥老子之意,明显地表现了法家与老子的承继关系。法家把老子学说实用化,把老子的策略思想变成阴谋权术,把老子的“无为之治”改造成依法管理,虽然有较大的转向,但“其要归本于黄老”却是事实。 (三)老子与名家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称:“法因名立,名出于形,形原于理,理一于道。故名、法之学,仍不能与道相背也。”指出了名家、法家与道家的渊源关系。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常无名”,“朴散为器”。“道”无形无象,不可因形以名,只好勉强称之为“道”。“有名”者,是指具有一定形体的“器”。《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名家这里,《尹文子》说:“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又说:“大道不称,众有必名,生于不称。”显然脱胎于老子的思想。
八、儒道互补:道家与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相互对峙,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被称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而在诸子百家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对立中各自把握一端,糅合各家学说,并行不悖,相补相济,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干。 (一)孔子问礼 老子曾为孔子师。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此事见载于《史记》、《庄子》、《礼记》等典籍。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次数,学术界意见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四次: 第一次,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地点在鲁国的巷党,孔子17岁,请教的内容是丧葬礼仪。 第二次,时间是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地点在周朝王都洛邑,孔子31岁,请教的内容是周礼和仁义。 第三次,时间是老子弃官之后回到陈国,地点在老子的家乡曲仁里,孔子约40岁,老子约60岁,二人关于“仁义”问题发生争论。 第四次,时间是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老子避难隐居沛地(今江苏沛县),此时孔子51岁,老子71岁。孔子“南之沛”,求见老子,老子以圣人修身之道劝诫孔子。 孔子在其一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时期都受教并得益于老子,其思想学说也日益成熟。后期的孔子虽然思想已与老子有了分歧,但他仍为老子的学问人品所折服。孔子曾告诉其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二)儒道互补
春秋末年,先是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其后孔子设坛施教,整理典籍,创立了儒家学派。西汉武帝以前,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老子道家学说为基础的黄老思想。汉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登上了封建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此后的道家文化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东汉以后道家更披上宗教的外衣,走向民间,仍然取得深厚的社会基础。 儒家学说发源于邹鲁地区,秉承北方文化传统,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礼乐制度,主张树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等级名分观念,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仁”学结构和“忠孝”伦理观。儒家关心人生、社会问题,注重道德观念,从而构成了一整套政治伦理学说。 道家发源于陈楚地区,带有更多的南方文化色彩。道家重自然,并致力于宇宙人生根源问题的探讨,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道”应符合“天道”,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不能违背宇宙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儒家尚礼乐、重人伦的伦理型学说不同,道家则是一种自然型学说。 儒家学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社会秩序、礼法习俗等表层结构起决定作用。道家思想则沉淀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对中国人的心理、民俗、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科学、医学等方面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救世,道家救心。道家“恬淡虚静”、“无为而治”、“功成身退”、“韬光养晦”、“不为人先”等思想对知识分子生活心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士大夫总是走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道路。 中国文化的真面目,在官方是孔子的儒学,在民间是老子的道学。儒道互补,成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特色。儒外道内,构成了中国人的两面。 道、儒两家一阴一阳、一反一正、一柔一刚、一冷一热,一静一动、一退一进,以其鲜明的特点,各自为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了一个支点,以其强大的创生力和支撑力,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犹如长江与黄河,滚滚东流,万世不竭!九、走向神坛:老子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把老子奉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奉《老子》为圣典,即《道德真经》。道教与来自西土印度的佛教相抗衡,二者既有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中国人心灵神性的维度。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也曾流传到朝鲜、日本、南洋,甚至远播欧美,经久不衰。 (一)道教的渊源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杂采了《老子》中的神秘思想、商周巫术、秦汉方士、神仙家之说,掺合了阴阳五行学说、谶纬学说等内容。 道教的创立,直接受到佛教的启示,神仙方士模仿佛教,用神话来装饰老子,编造教义。这样,神仙方术便被称为道教,方士改称道士,老子也被改造为道教教主。道教宫观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 (二)从老聃到“太上老君”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将道家学说宗教化,将老子神化,有其内在原因。 其一,在汉代以前,老子已是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人物,黄老学说借黄帝之名,述老子之学,把老子与中华始祖黄帝并立,同尊为古代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成为中华文化代表人物。 其二,老子的身世扑朔迷离,《老子》一书神秘莫测,加之黄老之学与阴阳术数和神仙方技的结合,哲学家老子逐渐被捧离世俗,演化为神仙。 其三,老子学说为道教教义提供了基础。道教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求长生,必重炼养。道教的修炼之术源于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教导人们“致虚”、“守静”、“谦下守柔”、“营魄抱一”等,这些都成为道教炼养术的理论依据。 道教诸多经典都是附会《老子》演说教义,并托言老子降授,因此,道教以老子为教主,也是顺理成章的。 十、老子的世界影响 老子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哲人。
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老子》一书开始传至欧洲。17、18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的名字。1817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了一个富有影响的法文《道德经》译本,勒木萨1823年作《老子传》,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的“逻格斯”相当。 老子思想对德国哲学影响巨大。德国19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的著作,对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圣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尼采评论《道德经》一书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老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句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老子》被海外学者视为至宝。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日本学者汤川秀树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物理学家李政道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具有相通的地方。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老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在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悄悄兴起一股“老子热”。在西方人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无穷魅力的长者。《道德经》已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除日、英、法、德、意、荷、俄等国外,还有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土耳其、印度,而且又有梵文、拉丁文、希伯来文和世界语。其中除日文外,以英文和德文版本为最多(英文本90种,德文本78种)。连冰岛这样地广人稀的岛国都有两种以上的译本。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老子《道德经》的发行量,在欧洲和世界各地仅次于《圣经》。据该组织最新的统计,近年来世界发行量第一的图书就是《道德经》。这说明《道德经》越来越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在德国,《道德经》一书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一本。在奥地利、瑞士等国,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常常把《道德经》赠送给儿女作为结婚的贺礼。美国前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讲话中说:“中国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从此,《道德经》身价倍增,有8个出版社争相出版该书。 十一、老子学说的当代意义 老子思想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现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参观泉州老子雕像时说:“要多宣传老子的辨证唯物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整理好,宣传好。” 弘扬老子文化,研究和学习他“道法自然”的思想智慧,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弘扬老子文化,研究和整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