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文化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真假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约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dǎn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莱子
老子图,法常作,(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奇绝脱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章)【译文】诚实的言辞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诚实。好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好。有智慧的人学问不驳杂,学问驳杂的人没智慧。
老子图
孔子问道图明
汉代画像刻石《孔子见老子》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lún钓鱼用的丝线),飞者可以为矰zè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其人与其书按照《史记》的说法,“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关令尹喜见紫气,知圣人将至,留老子著书,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紫气东来图
老君岩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注:请留意老子的大耳朵,聃,圣,耳顺;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比老子晚大约100年,而且老子的思想多创新之处,故“第一”;
《道德经》石刻书法
唐.赵孟頫书法作品《道德经》部分
帛书《道德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老子《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老子画像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③;虽有舟舆④,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⑤。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⑥。甘其食⑦,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⑧,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使国家的地域缩小,使人口数量减少,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器物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不远远迁徙到别的地方,尽管有船舶和车辆也没必要乘坐;尽管有盔甲兵器也没必要展示。让人们重新在绳子上打结来沟通。觉得他们的食物甜美,觉得他们的衣服华丽,觉得他们的住处安定,觉得他们的习俗使人快乐,相邻的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彼此听得见,人民一直到老,到死,互相都不交往。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①!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②。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③《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型;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深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内篇》
以柔克刚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守柔曰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得好处却不跟万物争夺,呆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就接近“道”了。
控制欲望知足者富。《老子》三十三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②,天之道。《老子》九章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④,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音乱耳,使耳失聪;三曰,五臭熏鼻,困傻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爽厉;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庄子《天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其人与其书据史书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他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而略早,他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
老子其人其书《庄子·天下篇》盛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并极力推崇其学说体系。《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篇,大约《老子》产生在战国早期。《老子》书名解读:《老子》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既探讨了自然无为的“道”,也由“道”而“德”,进而论述了作为人安身立命之本的基本德性原则,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共81章,五千余言,章无标题,章与章之间无有机联系。汉以后道教将其列为经典,多以《道德经》称之。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1、以无为为本的天道观(宇宙观)“道”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乃是自发的产生,并非神造“道常,(悟道的常识),无为而无不为”(用无为的方法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37章》)。“天下万物生于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有是生于无的)。(《40章》)。“道生一(大道生就了无极),一生二(无极生就了太极阴阳),二生三(太极阴阳生就了天地人),三生万物”(天地人生就了万事万物)。(《42章》)。道的基本德性原则:“生而不有,(它们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而不恃,(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长而不宰”(统领万物而不任意宰割),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51章》)。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宇宙间并无普遍适用的道理道,可道(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非常道(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名,可名(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非恒名(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第1章)“恒”:普遍之意,通行本作“常”,乃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道隐无名(大道隐藏在无名事物中)(第41章)注:《老子》中的“道”是多义性的,既指真理,也指宇宙的本源等。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2、自然无为的人生观一是自然:“人法地(人取法于地),地法天(地取法于天),天法道(天取法于道),道法自然(道的法则是自然形成的)。”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25章》)。“知常曰明”(第16章)“常”:自然规律。二是无为:“不为而成”(不为自身欲望左右而成事)。(《47章》)。“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64章》)。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三是知足:“知足之足(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46章》。四是不为天下先:“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们有三件宝抱持而得以保全自己)::一曰慈(第一件说的是慈爱),二曰俭(第二件说的是俭朴),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说的是不敢接受无中生有的赞誉)。”(《67章》)。《老子》善以水为喻:“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8章》)。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3、“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2章》)。“大直若屈(正直的东西似有弯曲),大巧若拙(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大辩若讷(卓越的辩才好似木讷)。”(《45章》)。“祸兮福之所倚(灾祸中倚藏着幸福),福兮祸之所伏(幸福中伏藏着灾祸)。”矛盾的正反双方是互相转化的(《58章》)。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夫惟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22章》)。“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22章》)。所以,其结论就是:“反者(循环往返),道之动(是道的运动)。”(《40章》)。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
他敢剪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4.《老子》的治国观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人民是天下的根本“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第39章)“孤、寡、不谷”:孤单,寡德,不善。范应元注曰:“谷,善也,又百谷之总名也;春秋王者多称不谷。”后来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魏征也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论。反对严刑峻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5、静观玄览的修养之道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12章》)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万物并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16章》)
老子的美学观服文采,带利剑(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五十三章)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⑨;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十二章)
老子的政治观点无为而治:即自己不需要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老子的美学观见素抱朴⑤,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十九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老子《道德经》之一1、原文: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之一注释[注释]①道: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老子的哲学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其实在老子的文章中,“道”有不可名状之妙,也是歧义重重的。“道”作为哲学范畴的意义,相当于现在的“事物的规律性”、“自然法则”、“事物的规则”② 可道:可以言说。这里的“道”作动词用。③ 常:与“恒”通解。④ 无名,天地之始:道无形体,它首先产生了天地,故曰:天地之始。无名是“道”的借代词。⑤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是天地的借代词,天地产生了,万物也随之而产生,故天地是产生万物之母。⑥ 妙:事物演化道理的极致。⑦ 徼:边界。这里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界限。⑧ 玄:深黑色,意思是深远、看不透。老子常用这个概念形容“道”之深奥。
老子《道德经》之一译文:“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了。“无名”,是天地的来处;“有名”,是演生宇宙万物的母体。所以,“道”是不显现的,要经常从无形体的角度去领悟和观察“道”的奥妙,又要从事物经常显现的形状,区别万物之间的微妙差别。显现和非显现互相存在,无和有相生却名称不同,都是奥妙啊。奥妙之奥妙的“道”,就是万物中的一切玄妙之所出的门径。
老子《道德经》之二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之二注释[注释]①恶:这里指丑。② 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③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产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④ 倾:同侧。⑤ 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⑥ 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⑦ 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老子《道德经》之二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存在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时候,同时也知道什么是丑恶了。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互相对立而生成,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存在,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形影相伴。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去做事情,行不言之教,就如万物形成了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原因)是怎样来的。圣人做了事,有功德而不自恃,有功劳而不自居。因此,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
老子《道德经》之二十二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之二十二注释[注释]1、枉:屈、弯曲。2、敝:凋敝。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4、式:法式,范式。5、见:音xian,同现。6、明:彰明。7、伐:夸。
老子《道德经》之二十二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一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论语》是对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归纳,《老子》是对形而上的抽象哲理的思辨和体悟;《论语》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对经验性的结论作陈述,《老子》是用思辨性的语言对抽象性的哲理体验作表述。
《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二创造了用韵语进行论说的语言形式。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阐述的内容,都提炼加工成整饰的文句,类似简明精要的格言;在文句的组织上丰富多变,随文意的发展或偶或排,或复叠,或串联,形成自然流畅的节奏:通篇文字基本用韵,韵脚随句意和节奏灵动变幻,有一种适意和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老子》的传本古今注《老子》者多家,现存《老子》有三个系统:1、魏晋时期王弼的《老子真经注》多言玄理,最为通行。2、1973年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二本,与通行本非常相近。3、1996年在湖北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老子》残本,称为郭店本。字数约为通行本的三分之一。有甲、乙、丙三组,与传本差异较大。另外还有清人魏源《老子本义》掘其义蕴。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详于章句训诂。
老子帛书乙本
《老子》中的成语:哀兵必胜、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象无形、大方无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功成身退、宠辱若惊绝仁弃义、出生入死
司马迁《史记》中的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教育家眼中的老子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文学家眼中的老子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哲学家眼中的老子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思想家眼中的老子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对《老子》误解的澄清误解原因: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国后过左的思想路线《老子》文辞简练,富有二义性。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老子》:不是消极出世的书不是主张愚民的书不是教人阴谋诡计的书
不是消极出世的书《老子》中虽出现了一些“无为”,“不争”,“柔弱”等字样,但是“无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顺其自然,不强做妄为之意“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不争”是指不争名利,因而在成就上能够做得最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柔弱”强调的是韧性和长久“柔弱胜刚强”(第36章)太极中的“以柔克刚”荀子后来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是主张愚民的书“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65章)“愚”:褒义词,纯朴之意。例:大智若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19章)“绝仁弃义”:指不要名义上的“仁义”庄子后来说:“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注:老子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
不是教人阴谋诡计的书“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强调的是矛盾的现实--欲得则不可得,不欲得却得老子是客观的,冷峻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第36章)“歙”(音西):收缩;另音社,地名“安徽歙县”“微明”:“微”指日月亏缺,“明”指日月盈满
《老子》一书的现代意义1、《老子》的智慧林语堂先生在给美国人介绍中国传统哲学时,曾这样说过:儒家圣者的孔子属于仁者,而道家的圣者老子则是智慧的代表者。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感受到的是仁者的谆谆教诲,从《老子》一书中感受到的则是智者的睿语慧言。
《老子》一书的现代意义2、辨证地看《老子》今天的社会,显然已远离“隐士”的时代。但置身于剧烈竞争之现时代的我们却依然可以从《老子》中汲取诸多智慧。这些以“自然”、“无为”、“不刻意而争”为核心理念的智慧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信仰模式的有效确立显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的指导意义与影响一,指导调节社会,调节自然,以达人与自然的平衡。二,指导调节自身,使自身与自然的变化相平衡。在国外具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数据来源: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超过250种翻译本英美:超过70种翻译本
对《老子》的扬人生意义与原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8章)“居善地”:定位以低为善,“地”:低“心善渊”:心胸以谦虚为善,虚怀若谷,“渊”:深且虚主张无私与奉献“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有、多”:分内在,外在两方面来解释后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老子》的扬反对沽名钓誉,形式主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第38章)成功的关键在于积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后来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争名利,努力做到最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
对《老子》的弃朴素,不系统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具有历史局限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往来”:迁徙今天的人类社会发展极其迅速,哲学、道德和法律也必须随之而改变。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自动相互转化(善恶,美丑,强弱,祸福等等),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努力常常是决定矛盾如何转化的主要因素
读《老子》的注意事项(1)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第36章)信言不美(真诚守信的言辞不一定美妙动听),美言不信(美妙动听的言辞不一定真诚守信)。(第81章)《老子》中的宇宙观,治国观,人生观都不是唯一合理的这些“观”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多元化的,即存在多种答案孔子说:“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应采取“净化”的做法
读《老子》的注意事项(2)《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但是圣智仁义也有引导人积极向上的一面。《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朴素无为,但一个人若长期处于这种思想氛围之中,将会消磨自己的创新和斗争精神。“邻人失火”的类比,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哥白尼,布鲁诺,马寅初等等鲁迅《呐喊》自序:一间铁屋子《老子》太理性了,忽略了人的主观意识也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总结《老子》是一本积极的书(到了庄子,才变得消极)治国(“为无为,则无不治”)做人(“利而不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是一本“救世之书”(清·魏源语)当前社会两大问题:物欲横流,环境恶化“道法自然”,“知常曰明”,“为腹不为目”中国古代拥有极其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先秦文化值得一读(《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活跃、人性化,而汉代以后则变得有些反人性;鲁迅《狂人日记》:满纸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重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希望《老子》能够使大家的人生更加快乐幸福。
原始道家《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求精神这超脱解放。
推荐书目《老子论语今读》陈怡,程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陈怡,程钢:都是理工科教授杨叔子作序,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读本《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陈鼓应:道家研究专家,相继为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民主人士以爱国爱民的情怀注老子,内容丰富,但有不准确之处《老子解读》兰喜并著中华书局2005年兰喜并: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老子研究专家考据准确,资料新,内容新
译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