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合肥少儿艺术学校刘燕艳《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但是,毕竟这个故事离孩子们比较久远,再加上他们只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的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特别是无私奉献这个精神孩子们很难体会到,在一开始的治理原因方面,由于学生没有亲身感受过洪水,所以对它的理解不深刻,所以很难体会到洪水给老百姓们带来的灾难性的生活场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们先从课文入手说说洪水给他们的感受,再说说从哪感受到的,从而引出课文中的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场景,再结合图片展示,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洪水给他们带来的灾难,然后再让他们想象当时他们都是怎么生活的,让他们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再结合图理解“滔滔洪水”,从而引出什么是“无家可归”。在孩子们有了感受后再指导他们朗读课文,他们就更加能体会到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了。在处理禹治理洪水的这一过程中我只要抓住他是怎么做的,我的设计中是通过“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从而体会他的顽强意志,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通过两个“九”体会工程的浩大,从而让学生体会治水的不易。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他都受到了哪些苦,从而深化中心,更加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大禹的顽强意志。在禹的治理洪水中还发生了一个感人故事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但由于课文中对这个故事介绍的比较简洁,所以孩子们很难理解这个故事所能体现的禹的无私的品质,于是我先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几个关键的数字去体会,另一方面我还找来整个故事,给整个故事做了一个补充,最后我还联系啊实际,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回顾我整个教学的过程,我将这课的教学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做了以下几点梳理:不足之处:第一,太注重孩子们的主题性,独特感受,让学生们谈的太多,以至与后面处理的有些仓促。第二,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第三,教育机智还不够,虽然发现了有很多课堂的生成,但在处理方式上却不那么自然与灵活。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第四:评价语不够丰富,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第五:写字指导不是很到位。可取之处:第一:对文本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课时目标也非常的明确,对人物品质的挖掘非常的深刻。第二: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第三:以多种方式指导他们的朗读,重视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第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重视双击训练,说话训练。总之,这堂课让我收获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反思与改进,让我的课堂变得更灵动与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