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小松的家乡在大草原。他画的草原一望无际.草是那么绿,牛羊是那么多。远处奔来一匹马,小松正骑在马上赶着牛羊。(草原牛羊图) 大草原什么样儿?“一望无际”说明大草原什么样儿?(一望无际就是一眼望不到边,很大。)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文。介绍背景:公元546年9
月,高欢率大军围攻西魏的重镇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西魏的守城将领是韦孝宽,他善于随机应变,积极防御,使东魏大军久攻不克。高欢率大军苦战五十余天,死伤七、八万人,只好退兵。在撤退期间,军中又讹传高欢被韦孝宽一箭射中。西魏军队到处散布这个消息,一时东魏军队人心惶惶,军心不安。高欢为了稳定军心,便出来与将士见面,会见的时候,众人士气低落,无精打采,失败的情绪笼罩着全军。高欢为了激励大家的情绪,便叫斛律金给大家唱《敕勒歌》。这位年过六旬,两鬓斑白的老将军严肃地站了起来,用鲜卑语唱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他那苍劲悲壮、慷慨激昂的歌声,使在场将士无不动容,人们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大好河山,富饶的草原,奔驰在雄伟的阴山的骏马……,精神顿时为之一振。高欢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用鲜卑语又和唱了一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敕勒川(川,指平原)笼盖(遮盖,罩住)穹庐(蒙古包,圆顶帐篷)苍苍(深青色)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与一望无际意思相近)见牛羊(同“现”读作xiàn呈现,露出)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2.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5.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6.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四、小结。这是我国古代一首优美动听的敕勒族民歌,千百年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传颂,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天高云淡,阴山巍峨,草原辽阔,风吹草动,牛羊成群……这一切,像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敕勒歌》只用了二十七个字就如此形象地描绘了天空、高山、草原、牛羊、大地的场面,这在中外诗歌中也是罕见的。这首歌原来是用鲜卑语唱的,而歌唱者则是我国古代敕勒族的名将斛律金。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板书设计: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