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敕勒歌》教学设计瓦四小学梁老师◆教材分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畅言教育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古诗情境: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2、出示辽阔壮美的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所展现的风光。3、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同样在古代也流传着一首明朗豪爽的草原民歌《敕勒歌》,它更是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唱出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大草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直到今天它的旋律依旧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示范朗读,大家听读,注意节奏,情感。2、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畅言教育4、读文感悟:A: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山,天,原野,风,牛羊。原野之中。)B: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学生质疑,讨论诗意。苍苍、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指名说说怎样理解这首诗。(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浪,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对于敕勒川的向往和热爱之情。4、感情诵读古诗。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此一振。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齐读这首古诗。四、想象探究: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畅言教育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突出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五、名句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下面分析这句诗的意境:色彩美:蓝天,绿草,白羊,黄牛。动态美:绿草起伏,牛羊时隐时现。民族特色:游牧民族的特色。景中之情: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六、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草原的诗?与同学分享一下。◆教学反思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