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精讲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老子》四章精讲课件

ID:833144

大小:3.63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2-0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老子》四章《道德经》 著名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中国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是周朝图书馆馆长,他的名字叫老子,他辞职后,留下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这本书成为中国哲学、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一、老子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在车毂中空的地方,产生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在器具中空的地方,产生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产生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参考2:老子认为车轮、器皿、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轮、器皿、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轮、器皿、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参考1: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一个车轮或器皿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器皿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第2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他们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他们,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第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是富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在于不自知。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第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了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财货,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示?(1)防患于未然。(2)慎重如始。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制定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做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主张?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事物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建立功业,轰轰烈烈)成就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宁静致远,平平淡淡)境界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林语堂儒家思想——粮店道家思想——药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