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以韵文的形式出现,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小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下面以我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后,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一、课前营造情境铺垫激发兴趣。上课前我让欣赏本班同学在雪地中玩耍的照片,并配以《雪地里的小画家》歌曲,调动起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更为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文章第“下雪啦!下雪啦!”这一句的兴奋,做好了铺垫。一下子把学生从教室带到了冰雪世界,促使学生有兴致去上好本课。二、多媒体课件辅助学好新课。上课时,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随着录像播放,我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兴奋的喊道“下雪啦!下雪啦!”我顺势引导学生“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画家们!”既表达出学生看到下雪兴奋的心情,有引出下文。做到行云流水般的过度。这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借学生兴奋之时,我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些小画家们都有谁?”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三、形式多样,突破重难点。
通过图片的粘贴、连线的联系、文章的朗读、图片的观察让孩子们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小画家们画出这些话的轻松。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更能到位的用朗读表达。体会到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最后,通过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创设情境采访睡觉的小青蛙,来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回事。让学生找找冬眠的动物,问问他们为什么会知道的这么多。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更丰富更精彩的知识。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素材,在课前需要备的内容很多,但是那毕竟是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疏忽。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课前所设想未及的事情发生。学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师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和反思的。从孩子们课堂表现来看,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自我感觉特别不足的是,课(实际完成容量)的结构不够圆满。本来是想把它设计成“总—分—总”的样式,(从文本出发——发散——再回到文本)可结果第四环节“朗读、背诵全文”因时间不足而有点仓促,总感觉这被放出去的羊群还没收回。另外应再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表达的空间。让他们想其所想,谈其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