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稿郑老师和柯老师的这两节示范课,首先给我的感受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定下课题到开始备课,可以说是雷厉风行,行动力很强。两位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待示范课认真、严谨、踏实,没有一丝的倦怠,像郑老师,备课改教学设计,改到晚上3点,柯老师下班后依旧在改设计。在试教后,我们科组一起讨论,提出意见,再次修改,两位老师对待教学的认真、严谨,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其次,这一次的课,两位老师尝试了新形式,在同一个班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两个课时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实现了总课时目标的达成,这也得益于两位老师的教案和课件的精心设计。本课的教学任务重在于朗读和复述故事,同时,认字的任务也比较重,字数多。郑老师巧妙地将生字进行分类组词,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实现了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子的循序渐进的具体语境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达成朗读的教学目标,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整个过程流畅,紧凑,没有一句废话。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柯老师抓住这一“空白”,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如数字:13年,四处奔走,一次都没有,通过场景的渲染,老师的引导,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达到入境、动情、达理。再次,虽说是示范课,但两节课呈现很常态,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孩子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很清晰,语言非常简练,对于需要点拨的地方,能够及时进行点拨,如“继续”写句子,告诉孩子要先给出前提条件。对学生循循善诱,一步步地把学生带入设计的语境中,点评语到位而且多变,不累赘。通过这两节课,对学生,对我自己,都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