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立其诚》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曲解(qū)阿世(ē)顺风转舵(tuó)B.尊崇(chóng)摒弃(bìn)精辟(pì)C.打扰(rǎo)即使(jí)混为一谈(hùn)D.弥补(ní)囚禁(jìn)嗜血(shì)【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A项,“顺风转舵”的“舵”应读duò;B项,“摒弃”的“摒”应读“bìng”;D项,“弥补”的“弥”应读“mí”。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________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________,始于庄子。)“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________)。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________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________,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必须对举或换言之B.必须并存和浅言之C.仍应并存和换言之D.仍应对举或浅言之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表里一致B.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C.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表里一致,三是言行一致D.一是表里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名实一致4.文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B.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C.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也必须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答案】2.D3.B4.C【分析】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第一处,“仍应”语气较为缓和,符合文意,用“必须”语气、态度太强硬,故选用“仍应”。第二处,“并存”:同时存在。“对举”:指相对举出,形容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衬托。根据中庄子说的“道恶乎隐而有真伪”意思是“大道怎么能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此处“真伪”既可以理解为真假并存,也可理解为有真假的分别,因此“并存”和“对举”都可使用。第三处,“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从文意看,“客观事实”与“客观规律”应是选择关系,故选用“或”。第四处,重在区分“浅”和“换”,文中“浅”有“简短”的意思。再根据后句“深言之”车窗用“浅言之”比“换言之”表达更准确,故选用“浅言之”。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根据前句“‘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可知,要选择的句子是一个总括句,下面三节的首句话依次是“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是按照“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的顺序依次论述的,因此选用的句子要与之一一对应,即“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故选B。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原句错误有三:一是“文学不仅仅是表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中的“不仅仅是”有肯定的意思,原句是否定的意思,所以要把“不仅仅”改为“不是”。且A项中的“所以”强加因果,原句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B两项。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之间是选择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故应把“和”改为“或”。三是“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语序不当,造成事理逻辑混乱,应改为“对于本质的事物现象”,且D项中前后两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所以”用得不对,故排除D项。故选C。二、课内鉴赏5.《修辞立其诚》中,作者认为“立其诚”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哲学与科学在追求真理,追求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中常受到主观认识的干扰。原因一是人在观察现象时,在认识中含有主观因素。二是近年来社会导向强调主体性的重要。(2)存在学风不端正的问题。原因是社会中有人哗众取宠,曲解经典以讨好时尚,违背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3)做人不讲真话、实话。原因是世事的错综纷繁,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人心扭曲。目的:阐明为什么需要“修辞立其诚”,“立其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说“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可见,“立其诚”存在追求真理,追求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中常受到主观认识的干扰的问题。原因是“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
根据文章中说“‘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因此,“立其诚”存在学风不端正的问题。原因就是“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根据“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把自己当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可见,“立其诚”存在做人不讲真话、实话的问题。原因是“世事的错综纷繁”“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是“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人心扭曲”。这样写的目的,首先阐明了需要“修辞立其诚”的原因:它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而且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其次,揭示了“立其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端正学风。6.《修辞立其诚》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写出其含义。【答案】中心论点为修辞立其诚。即发言著论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篇议论文,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发现中心论点的提出在第一段中,“‘修辞立其诚’是《易经·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可以得出是“修辞立其诚”,即即发言著论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立其诚”的含义可以由第二段原文“‘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直接得出。7.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答案】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它实际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这恐怕是文学在当下需要做的,也是每个作家应该担当的。而就我自己而言,如何把心灵资源库丰富起来、深邃起来、清澈起来,再对生活环境进行准确而适当的表达,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修炼的任务。我们的生活,处于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问题层出不穷,形势严峻。这是限制,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创作者真诚面对思索,“修辞立其诚”,使创作者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从而收获大情怀大境界。所以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8.《修辞立其诚》一文多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引用内容引用作用【答案】引用内容引用作用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管子·心术上》)分别论证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和“端正学风”的观点。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汉书·儒林传》)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借此提出本文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证。【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开头引用《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作者提出修辞立其诚应是发言论著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开门见山。接着,在论证“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时引用《管子·心术上》“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也”,提出了认识外物时要舍弃自己的主观成见而以外物为法则,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在论证“端正学风”时引用《汉书·儒林传》“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提出不要歪曲学术来迎合世俗,坚持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9.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10.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11.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答案】9.D10.C11.C【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全处有关“文风”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D项,“而不讲求营销”表述错误,原文第六段相关表达是“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提到的意思是说,创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绪所绑架,选项说的是不讲究营销,属于以偏概全。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看清题目要求,此类实体解答是,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表述错误,原文第五段相关表述为“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原文列举数据论证的是警醒媒体从业者们应该恪守自律,而不是题干所说的“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故选C。1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主要观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找出重点语句,把握主旨,然后仔细分析选项。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A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B项,“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意思为修改章节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与材料含义不符。D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为上句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下句主张要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C。(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无诚不行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了万事万物的始终,不诚就没有万物,因而君子以诚为贵。这也正是“中庸”这一智慧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中庸之道的做法就是:本于诚,用于中,致于和。⑧“诚”是君子最看重的本心,先做到“诚”,而后才能达到《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中庸之道要“本于诚”,诚信之道要“诚于中”,由此可见,诚之为贵,就在于它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
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圣人,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德性,了解天地万物化育的道理。⑩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摘自2017年2月22日光明网,有删节)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诚,是内心自觉;信,是一种行为验证。如果心意真诚,就能很好地信守约定。B.孔子关于诚信的论述之所以石破天惊,是因为他认为人在交往中不必拘泥诚信。C.孟子关于诚信“惟义所在”的论述,强调“义”,是对孔子仁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中庸要本于诚,诚信要诚于中。因此,诚信是关乎着内心的本源,是为人为事的出发源点。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提出“诚”和“信”的关系,然后用孔子、孟子以及晁说之的论述加以论证。B.文章在论述如何践行“诚信”时引经据典,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中引用《大学》“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论证了“意诚”都是从正义、正心开始的观点。D.文章结尾强调诚信在固邦、安民、立世、明道方面的重要性,既强调了论点,又升华了主旨。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家语》把诚信描述为“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因为诚信应“诚于中,信于外”。B.只有正义才值得信守,只有诚恳才甘愿信诺——内心的意愿,才是守约的根本。C.“诚”在不同的时代被浓墨重笔加以论述,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D.因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所以“中庸”把“君子以诚为贵”作为出发点。【答案】12.B13.C14.A【分析】1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原文为“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选项表述为“如果……就……”,混淆逻辑关系;C项,“是对孔子相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错误,只是二者谈论的角度不同,原文是“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D项,因果倒置。故选B。1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文中引用“意诚而后心正”等论据,是为了论证“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的观点,且原文为“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顺序颠倒。故选C。14.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因果倒置,原文“《孔子家语》里描述的理想状态:‘言必先信,行必中正。’诚信这个词因而涵盖着内外两方面的意义:诚于中,信于外”,选项把“因而”前后内容倒置。故选A。四、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
),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①,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②。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孙、刘联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关羽被杀之后而()了吗?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经受住考验;有了诚,和谐才能长条。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15.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缘木求鱼文武双全如雷贯耳烟消云散B.缘木求鱼一文一武千古流传烟消云散C.临渊羡鱼一文一武如雷贯耳不了了之D.临渊羡鱼文武双全千古流传不了了之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诚是维系和谐,使和谐经受住考验、变得长久的重要手段。”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7.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5.B16.①原文句式整齐,每句“有了诚”单独成句,构成排比,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且气势更强;②原文的表述和后文的“如此”语意衔接更连贯。17.①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②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分析】15.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①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结合“离开诚谈和谐”分析,应用“缘木求鱼”。②一文一武:指两个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习武的。文武双全:文才与武才两者兼备。一般指一个人。结合“蔺相如与廉颇”分析,应用“一文一武”。③千古流传:永远流传于后世。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语境说的是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永传后世,应用“千古流传”。④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语境说的是假和谐在关羽被杀之后消失净尽,应用“烟消云散”。故选B。16.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原文连用三个“有了诚”,构成排比,且“有了诚”单独成句,使句式整齐,气势更强,强调了“诚”对和谐的巨大作用;从表意角度看,若改为“诚是……的重要手段”和后文的“如此”衔接不够连贯。17.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可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总结句,并尽量使用修辞,可填“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之类的内容。②处,结合上文的段落结构可知,此处应填该段的总领句,根据后文“那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孙、刘联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等内容可知,应填“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之类的内容。18.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55字。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答案】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两个:第一,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第二,分层法,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由材料“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可知,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由材料“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可知,这种现象80后、90后最普遍;由材料“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可知,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综合以上几点可概括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