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

ID:835954

大小:148.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修辞立其诚单元测评(B)语文版必修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15分,每小题5分)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选自《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改)1.从文章内容来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B.孔子所说的“文”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解析:B项,“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说法不全面。C项,“对等地位”错。D项,不是“中外文论”,而是“传统文论”。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解析:A项,原文是“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项,原文是“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D项,“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答案:C支一招解答筛选归纳类试题的方法1.抓住关键语段,归纳要点,概括中心。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2.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首先,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来进行筛选概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解析:B项,“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错误,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答案:B二、文学类文本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24分)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之小吕(节选)汪曾祺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祝;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球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①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张士林曾经笑他:“这小子,浪漫主义!”还有,搬过来,他可以和张士林在一起,日夜都在一起。他很佩服张士林。曾经特为去照了一张相,送给张士林,在背面写道:“给敬爱的士林同志!”他用的字眼是充满真实的意思的。他佩服张士林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不论是修剪,还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有一次林业学校的学生来参观,由他领着给他们讲,讲得那些学生一愣一愣的,不停地拿笔记本子记。他佩服张士林说玩就玩,说看书就看书,看那么厚的,比一块城砖还厚的《果树栽培学各论》。佩服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采花粉呀,交换苗木呀……每逢张士林从场长办公室拿了介绍信,背上他的挎包,由宿舍走到火车站去,他就在心里非常羡慕。他说张士林是去当“大使”去了。小张一回来,他看见了,总是连蹦带跳地跑到路口去,一面接过小张的挎包,一面说:“嗬!大使回来了!” 他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果园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这里凡是固定在果园做活的,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远看像支勃朗宁手枪。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也有使树剪子的时候。大的手术他不敢动,比如矫正树形,把一个茶杯口粗细的枝丫截掉,他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像是丁个头什么的,这他可不含糊,拿起剪子叭叭地剪。只是他并不老使树剪子,因此没有他专用的,要用就到小仓库架子上去拿“官中”剪子。这不带劲!“官中”的玩意儿总是那么没味道,而且,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净“塞牙”,不快,费那么大劲,还剪不断。看起来倒像是你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组长大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心里发笑。有一天,他从他的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把全新的苏式树剪,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由你自己使:钝了自己磨,坏了自己修,绷簧掉了——跟公家领,可别老把绷簧搞丢了。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周围的人都笑了:因为这把剪子特别轻巧,特别小。小吕这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地说:“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这算了了一桩心事。注:①鸹鸹悠,即猫头鹰。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由于小吕热爱这份工作,很快他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不但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B.到了夜晚,小吕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数着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叫,还可能有狼,住在窝棚里对小吕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C.小吕非常开心,路人看见他经常轻快地、兴冲冲地弹来跳去,小张一回来,他也是连蹦带跳地跑到路口去。他开心,看见他的人也开心。D.小吕佩服张士林能“代表”场里出去办事,例如采花粉呀,交换苗木,推销产品,给林业学校的学生上课呀等,他就在心里非常羡慕。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用诗化的方式,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美好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男孩初涉人生时的幸福和喜悦。解析:B项,这些对小吕来说都很新奇。D项,“推销产品,给林业学校的学生上课呀”属于无中生有。E项,“诗化”不对,应是“散文化”。答案:AC5.小说中的小吕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举例简要说明。(5分)解析:首先,应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其评价的语句;最后,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如小吕在果园中兴冲冲地跳来跳去,这一动作描写刻画了小吕的快乐开心;喜欢在窝棚里住,表现了小吕天真烂漫的性格;对果园的每个角落都熟悉,叫得上每种树的名字,表现出了他的好学勤奋;佩服张士林,表现了他敬重比他厉害的人。参考答案:快乐开心,天真烂漫,心地单纯,好学勤奋,对比自己厉害的人衷心佩服。6.“果园”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回答此题,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方面,要理解果园是小吕这一人物活动的场所,应从小说交代的地点,生活、工作环境及塑造人物形象特征的角度作答;在结构上,故事的情节一直围绕着果园展开,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参考答案:(1)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塑造出一个带有世外桃源气息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2)主人公的一切都紧紧地围绕果园展开,为主人公单纯爽朗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营造氛围。(3)打造理想环境,塑造理想人物。7.阅读全文,结合小吕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及方式谈谈你对现代人生活态度的看法。(8分)解析:回答此题,要根据小说主旨及小吕的人物形象特点,从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可以从心态、追求和本真等方面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以快乐的心态对待生活压力;淡化物质追求,满足内心的精神需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心灵回归自然;等等。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    的火焰,细听炉里呼呼的声音,心中是不专注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痴痴地望着炉火,说是怀一种惘怅的情绪,    ,可以说是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灭,因而反现出    的心境,亦无不可。 A.变幻莫测   当然   安之若素C.瞬息万变固然恬然自安B.千变万化自然安贫乐道D.光怪陆离必然恬然自得解析:“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摸;“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无穷;“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根据各个词语的使用语境和含义可以判定第一个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为“千变万化”。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选B项。答案:B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参政议政机构,和“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一样,愈来愈成为中国新闻发布的渠道和政府最高层释放政策信息的窗口。B.余额宝是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发行的一款互联网货币基金,到xx年2月底,其投资者总人数已经突破8100万人次。C.虽然海水淡化具有洁净、环保、供给稳定等特点,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沿海地区所采用。D.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了记者会,外交部负责人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B项,成分赘余,去掉“人次”。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被广大沿海地区采用”;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海水淡化”之后。答案:D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      ,      。      。      ,      ,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A.⑤③④②①⑥     B.②①⑥⑤③④C.⑤③①⑥④②D.②①③④⑥⑤解析:首句说“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据此可知⑤与之衔接最密切,⑤中的“这”很明显指代上文中的“特征”;②中“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明显承接④而来,②在④后;“而是”前面应该有“不是”,恰好是⑥。答案:A11.请欣赏下面的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1)请简要描述漫面的内容。(不超过55字)(3分)(2)说说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不超过30字)(4分) 解析:描述漫画内容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漫画中的所有要素描述全面。从漫画中可看出,左边是四位不同身材的女士;右边是经过美容院的整容后,形体、动作等变得相同的四位女士。据此,可从对美的追求、认识或想法等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答案示例:(1)图的左边站着高矮胖瘦不同的四位女士,经过美容院的整容后就变成了右边的形体、动作一致的四位时髦的女士。(2)人们对美的认识不应该是统一的标准,而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人们对美的想法不应该是相同的,而应该是不一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应该是一致的,而应该是多彩的。12.(xx·四川高考)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4分)汉字字形演变表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就图表中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静态信息,明确表格要素。根据动态信息,明确汉字字形在不同时间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的整体趋势特点。就汉字本身来讲,其演变规律主要有两点,一是象形程度逐渐变弱,二是笔画逐渐减少且变平直。抓住这些特点,用合适的手法,按要求将其表述出来。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四、写作(60分)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他被抓进了警察局。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是一则讲述“道德两难故事”的材料。材料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海因茨偷药”,而“药剂师不卖药”和“警察抓海因茨”都是由“海因茨偷药”这个部分引申出来的。那么,这里应该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海因茨应不应该偷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原因分析自然就是最核心的立意。只要没有脱离“海因茨偷药”这个整体语境,从药剂师和警察的角度立意都是合理的。其立意的角度与选择的侧面都是多重的。从海因茨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规则和道德的冲突;生命价值与规则价值的冲突;生命价值是第一位的,生命高于一切;人应当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偷,却充满道德光辉。从药剂师的角度,立意可以是:商人不能唯利是图;赚钱,也应尊重生命;打击垄断,还消费者公平;自由自愿,市场交易;商人不是慈善家等。从警察的角度,立意有:法规高于一切;触犯法律,必受惩罚等。这则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两难选择困境”,从单一角度立意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对道德、生命、规则、法律、价值等关系范畴进行一些辩证思考,更加合理。参考例文: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海因茨因无钱给患癌症的妻子买药而选择了潜入药剂师的仓库偷药。一方面,为给患癌症的妻子治病偷药,这种偷,我们不能不说它充满了道德光辉;另一方面,偷,又违背了社会规则。那么,规则与道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规定?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去做了,因为你的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的:要助人为乐。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不管多么严密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反正是没有吐到地上;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在墙上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同样,在众多领域,一些人也会极力寻找规则的空子,变相地破坏或危害着社会。试想,没有道德的辅助,社会将会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同样,没有规则的约束,社会将是一片混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规则划出来的。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人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记在心里,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