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解读

ID:836120

大小:18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课题: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是什么:一、课程目标的定位与层次分析课题课标内容要求具体内容等级《记念刘和珍君》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了解了解作者鲁迅及“三·一八”写作背景;A积累(会记忆)1、积累重点的字词,如“长歌当哭、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殒身不恤”;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等2、背诵二、四部分A理解文本内容、思路B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B鉴赏品味语言、领悟内涵C探究“真的猛士”的内涵及其意义C二、教材分析: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一)地位作用《记念刘和珍君》属于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真的猛士”版块,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离这个时代已经很久,很难理解那个时期相关的事件,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来难学,学生也有排斥的心理。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三)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梳理全文思路,进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作者情感。2.使用小说形象分析的方法,设置情景,体验人物形象并能领会其精神。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4.品味文本语言、领悟内涵。(四)教学重难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五)设计思路: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的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作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问题探讨必须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六)实施建议:课时:3课时《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名篇,被公认为是比较难教的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出新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因此我们确立从两方面着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1、抓住文中“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它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欲言又止,欲止又言”行文方式,探讨它产生的原因和特殊的效果。2、从对刘和珍片断描写入手,概括刘和珍的精神品质,研读文中充满抒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引导学生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等几类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七)内容结构:(培养学生会思辨的能力——抓关键字词句,进行概括)文章共七个部分: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敌人)醒(庸人)激(后者)为主。(八)拓展探究: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联想、类比类推能力)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1、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刘和珍是勇士、革命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鲁迅笔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2、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2004年青海考题)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是希望民众在沉默中爆发。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是“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为什么:(一)必要性:与初中、高一知识的相关衔接:(培养学生会联想的能力)1、回顾鲁迅及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拿来主义》《祝福》比较初中知识高中知识不同点内容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句◆梳理文本结构◆总结思想内容◆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作者情感◆鉴赏内涵◆探究“真的猛士”的内涵及意义掌握层次◆初中课程要求学生只要识字、写字、阅读一般的现代文即可◆让学生明白文本内容、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高中课程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要让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顺逆,使学生明白这种精神永不过时。联系初中所学《故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用于分析高中《祝福》及本课题刘和珍的形象。高一所学《拿来主义》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用于分析本课题的思路。2、教师预设的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问题1:从标题入手,文中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会思辨)问题2: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会思辨)问题3: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意义的?(与其他人的生死观比较,如司马迁、屈原、史铁生、《五人墓碑记》等)(会联想、会类比类推)问题4: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会变通)问题5:与所学的纪念性文章有何不同?(会变通)如《五人墓碑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相同:有人物事迹、死难意义;不同:对人物事迹的介绍详略不同、意义体现不同——《记》侧重评价三一八,激励后者;《五》赞颂五人,得出对生与死的看法;《马》对马克思的评价)(二)重要性:高考试题分析及命题趋向分析1、近几年对本课题的考查:(会变通、会类比类推)(1)2011年湖北卷第22题考查: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有力的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2)对成语“长歌当哭”的考查(会记忆)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3)2004年高考语文青海卷考查石评梅的《痛哭和珍》(问题拓展单上)2、纵观近五年宁夏高考题和近两年山西省高考前的适应性训练题,可以看出高考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涉及较少,但是知识点考查较多,如,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散文中引用的作用等题型。本课题主要就“结合语境分析散文中引用句的作用”考点进行分析。(会类比类推)2011年北京高考卷考查了:作者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㈠考点解说: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引用主要是引语。文学类的散文,引语以其权威性(多系名句名篇)和意蕴的丰富性,而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刻性。具体而言,若引语是意象鲜明的诗词名句,多是增加文章的文采,委婉表达作者的情感。若引语是精辟中肯的名言警句,则多是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增加文章的思辨色彩。如《荷塘月色》中引用《采莲赋》与《西洲曲》的诗句,再现了生动的江南采莲画面,或是热烈,或是清冷,曲折地表达了对心中理想世界(江南采莲)的眷恋与向往。传记类作品引用传主或其他人的诗句或名言,则多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思想情感。如实用类文本阅读《南开之父张伯苓》中“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从內容,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引用的另一种是据典,即引用故事,其作用是丰富文章的内涵,为作者的议论张本。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引用“望夫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本课题文本中引用了陶潜《挽歌》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作者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肯定了爱国青年的牺牲对社会的影响。心情哀痛,语意婉约,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㈡考情分析:分析散文中引语的作用,意在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考查形式一般是就引证内容设题,要求分析引语的作用(多是表情达意的作用,有时涉及结构上的作用);有的题目则明确要求分析引语在某一方面的作用。属近年高考常考题型。㈢方法指要:(1)、整体把握,熟悉文意。要整体把握文本(文段)的基本内容,避免以篇概全。一般而言,引用是为中心服务的,整体把握引用所在段(篇)的大意,才能正确理解引用的作用。(2)、理解本意,弄清意图。理解引语或故事的本来含义,是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的基础。惟有理解引语或故事的本意,才可能结合语境窥视作者引用的意图,从而明确引用的作用。(3)、重视位置,联系结构。对于文章首尾等关键位置的引用,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特别是文末引用,应据其所在位置的特殊性,考虑其在表达思想感情和结构层次两个方面的意义,不可偏废。3、《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培养学生会写作的能力)《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追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刘和珍,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作为一篇传世之作,内容没有仅限于此,而是以“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为中心,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爱国青年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本文可以从如下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素材挖掘,并应用于相关作文:素材一: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阴暗嫉妒、无知健忘等——我们是否做过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以最虔诚的心态反省自己。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自省2、丑陋的中国人3、勇于解剖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4、对恶习敢于说“不”等素材二: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着的人固然“沉默”;“较为清醒”的人也往往不胜“叫醒昏睡的人”之累,也选择了“沉默”。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然后继续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游戏。这种“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平的一种默认。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正确对待“沉默”2、“沉默”真的是“金”吗?3、选择4、唤醒等素材三: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是没能力或者说没有机会说话。而今天,处在“网络社会”的我们有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发言”机会,可是这铺天盖地的言论,有多少声音,能够真正代表我们民族的忧虑、沉思、兴奋乃至骄傲?又有多少支撑起这个国家的人真的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而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反思2、草根的力量3、忧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4、作人民的代言人等素材三: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现在却只是一小块。话题与观点:成功需要付出代价。素材运用要灵活,可以根据话题阐述的实际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角度切入,避免生拉硬扯,给人生硬的感觉。如“社会责任”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这一话题,可从刘和珍等青年学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奋不顾身,殒身不恤高度责任感这一角度论述,甚至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深,指出:社会的前行,民族的振兴,需要的正是这种责任感。把责任感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结起来,更突出了责任感的重要性。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哀痛者与幸福者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怎么用:一、课前:预习、三单设计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课前运用六动预习法进行充分的预习。本课题共2338字,篇幅较长。(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能力)初读(学生自读15分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包括生字、多音字,积累词语。二读(学生自读10分钟),借助问题导读-评价单,回顾作者、了解背景,整体感知内容。三读(组内互读10分钟),概括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四读(浏览阅读5分钟),生成问题。三单设计:《记念刘和珍君》问题导读-评价单设计人:武瑞青审核人:高二语文学术小组课时;3班级:组名:姓名:时间: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品味课文中难句的含义。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过程和方法: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小组交流,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师生探究,品味语言,体悟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2、难点: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关键文句的理解。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全文,解决教师和生成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如文章标题、文章主体、文章情感线索等。本文的处理可抓文章标题,思考:哪些小节集中纪念刘和珍君?前后文与此有什么内在联系?模块一:知识链接(5分钟)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1、作者、作品回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 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 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背景:文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模块二:整体感知(27分钟)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在他逝世之时有人送他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先生已经作古,,。 2、给下列生字词注音或填词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①长歌当()哭——当作②桀骜()——不顺从③喋()血——血流出来的样子。④立仆()一—倒下。⑤惩创()——惩罚,惩治。⑥殒()身不恤——死亡。寥()落菲薄()绯()红赁(屋攒()射不惮()3、理清整体思路后,抓关键词句列出文章内容提纲。未解决问题:(8分钟)1、2、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记念刘和珍君》问题解决—评价单设计人:武瑞青审核人:高二语文学术小组课时;3班级:组名:姓名:时间:模块三:研读文本(30分钟)问题1.从标题入手,文中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会阅读、会思辨)问题2.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会思辨)问题3.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意义的?(会联想、会类比类推)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问题4.第六部分当中引用陶诗有何用意?(会变通)问题5.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解读难句,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会阅读会思辨)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模块四:探究文本(10分钟)与所学的纪念性文章有何不同?(会变通)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长评价:《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拓展-评价单设计人:武瑞青审核人:高二语文学术小组课时;3班级:组名:姓名:时间:一、课内阅读(15分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段文字,回答问题。甲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段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⑤惨象,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哪一组?()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A.竟然不懂已也B.仍然不信竟还C.居然不信已尤D.居然不信已也2.和上文中“如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等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目的是什么?A.以刘和珍的精神来反衬那些“苟活者。”B.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和蔼、善良的青年。C.以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反动派凶残的虐杀。D.赞颂刘和珍临危不惧的精神。3.第①段中“无端”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多选]A.说明爱国青年只是徒手请愿而已。B.从侧面说明刘和珍他们死得不值得。C.暗示青年们的请愿是无缘无故的。D.进一步揭露反动派镇压无辜青年的下劣和凶残。4.第③④两段以“但”字开头,一句为一段,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乙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5、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6、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A.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如此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B.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C.中国女性如此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D.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7、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8、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A.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C.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9、“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二、拓展提升(25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痛哭和珍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1.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2.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二、课中:课堂流程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过程和方法:学会采用勾画、摘取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2、难点: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关键文句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二、学生自学1、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2、复习回顾鲁迅及作品  (1).回顾作家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⒉)了解刘和珍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三、小组交流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⒈整体感知,把握线索:⑴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⑵合并归纳: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①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③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提示:悲痛──愤怒──理智的思考。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表明写作目的的是第一、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四、课堂小结: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五、布置作业:板书:一、记念的目的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记念刘和珍君二、记念的内容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三、记念的意义⑦惨案的意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二、小组交流、代表展示(一)研读第一部分1、从标题开始,结合纪念类文章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这便是文章的一、二节。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纪念类文章少不了对纪念对象往事的回忆。这即文章的三、四、五节。内容有二:女师大风潮中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中的刘和珍。纪念类文章的叙事是为抒情与议论奠定基础。就本文而言,作者着重从历史的高度总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一是人们不会忘记烈士;二是显示中国女子勇毅精神不死。这便是文章的六、七节。上述三部分都紧扣“记念刘和珍”这一中心,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融和在一起。2、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3、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齐读第2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之间的思路安排)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齐读这一段,要求背诵。(二)、研读第二部分,探讨分析4、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请学生默读课文,筛选有关表示思路的语句,概括归纳)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5、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1)请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匀画并标记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展示筛选的事件。——学生读课文明确: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2)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3)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三)、研读第三部分,探讨分析6、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7、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8、谈谈你对刘和珍的认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明确: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正确评价人物的能力。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三、师生探究,合作讨论(此环节专为指导写作而设计)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学生讨论)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⒉以第三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二、小组讨论,代表展示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4.“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三、师生探究探究主旨,品味情感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此”的内容包括: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山西省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教学2012级语文学科组设计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四、结束语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五、板书设计此课时因为全是品味课文中重点的语句,因此板书是适当的选择重要的内容来写,可视情况而定。此处不列。三、课后:反思总结、方法归纳这是一篇纪念性的记人叙事散文,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外乎三个:悼念逝者,痛斥当局,惊醒生者。《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篇目,在教学中容易流俗,走老路。而在学习本课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和对问题的研讨,避免了因为老师对教材熟悉,有东西讲而导致的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很集中,与本专题学习内容相一致,重点解决了难词难句,人物性格精神等问题,增强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文章学习的有效性。杂读初读文本感知内容文精读文本品味情感阅浏览文本揣摩语言读抓:关键字、词、句反复性语句方议论性语句法转折性语句品语言(字、句)手法:抓关键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28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