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2.了解复杂记叙文立意、选材、结构的特点。【教学重难点】理解记叙文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意义。【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二、结构把握1、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④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2、下面看局部思路第一部分,(朗读)问:为何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三个必要意思相同吗?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
第三部分呢?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逻辑顺序。附板书设计: 记念 3、具体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学生明确后,引导背诵。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再看第四节:这一节共有5层意思。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齐读课文一、四两节。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理思路?明确: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的思路,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清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样理清呢?明确:①把握主旨;②理清脉络;③弄清顺序;④列出纲目。这样用本节课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四、当堂默写课文第2节。五、布置作业:1.思考下面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2.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讨论)
【明确】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第二教时【教学内容】1.进一步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理解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的意义。【教学步骤】一、检查练习:1.注音:噩耗è羽翼yì屠戮lù浸渍zì菲薄fi2.释词:喋血屠戮长歌当哭赁屋寥落桀骜不驯深味欣然殒身不恤洋溢诧异广有羽翼
【附答案:血流出来的样子;杀;拉长;当作;租借;稀疏;顺从;体会;高兴;顾虑;充满而流出;惊讶;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二、分析第一部分讨论: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徘徊一词,表露了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3、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告诉,规劝,语气比较庄重,一般用在事前。文中应是郑重地告诉。(注意和警告、忠告的区别);引出本文写作原因和目的。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5、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从几方面说明原因)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6、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真的猛士必须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社会的斗志,才会为推翻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如果没有面对的勇气,他在敌人面前,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
哀痛者忧国忧民;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7、三个必要各指什么?①针对烈士刘和珍;②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③针对忘却的救主。三、分析第二部分这是文章的纪念主体部分。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思路)讨论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问: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我们已经知道,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考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结论。那么,在这里前后两次选出的判断、角度相同吗?这里前后两次判断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的自谦之词,表达了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
1、句子主干:[待到时候],我(主语)才见(谓语)泣下(宾语)。充分说明其责任感。2、第四节抒写了鲁迅先生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与义愤。在这部分里,使用了大量的虚词,如居然、但、竟、然而、也、况且、更等。为了体会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采取朗读法。朗读原文;删掉虚词朗读。体会情感作用与文章一气呵成、回肠荡气的力量美。才便说明时间之短,其哀莫可名状。3、第四节第1段:中国人是指哪些人?结合介绍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倾向,再引导学生联系第七节第1段中的中国人进行分析,中国人是泛指,既包括反对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国民。第5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灭亡。(课后练习二.3)修辞:对偶、反问、反复★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4、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四、齐读第四节,背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讲解重点段落的含义2.课后练习【教学步骤】一、朗读第四节,检查背诵。二、分析第五节1、为何详写刘和珍遇害场面?为何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都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对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2、当三个女子这是伟大呵!抹杀了。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伟大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中国军人的行动,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意志,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妇婴专指女子,即后面所讲的学生。(八国联军指题注所讲的八个国家,不是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的自夸。反语。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用形象的写法,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恬不知耻。是的,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国民党,反倒提出抗议、最后通谍,段祺瑞执政府残暴地屠杀了学生,反诬学生是暴徒。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这一句的删节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的现实的罪行罄竹难书,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三、分析第三部分。1.由学生读第6节第1段,并讨论鲁迅对徒手请愿的看法,回答时要紧扣课文。教师明确归结:鲁迅不同意徒手请愿。时间永是流驶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这一层说明徒手请愿意义寥寥,因为街市依旧太平,徒手请愿不能触及现存的统治秩序,不能改变当时那似人非人的世界。如果说请愿有作用的话,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下面一层用煤的形成作比,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只有不畏惧流血牺牲,历史才能前进,而且是无数人流了大量的血,历史才能前进一小步,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代价太大,得不偿失。不过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的,意即徒手请愿者流了大量的血,却只换得个街市依旧太平的结局,于历史进步无补益。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鲁迅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目的何在?告诫爱国青年们要用别的斗争手段。比《记念刘和珍君》晚一天写的《空谈》中,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深刻(用投影幻灯打出下列文字):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沉痛地告诫青年们,要用别种方法的战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才是鲁迅总结教训的用意所在。
下面由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并回答第2段的段意。教师点拨:第2段指出了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第2段开头的然而是承接上一段徒手请愿意义寥寥而言的。血痕,是爱国青年流血牺牲的形象化的说法,更是爱国青年在流血牺牲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的形象化的说法,说它不觉要扩大,是指这种崇高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扩大。不觉是指这影响是阻挡不了的。这影响有多大呢?文章用了一个词:至少。这是和上一段的至多对应的,至多极言徒手请愿意义之寥寥,至少,指影响远不止此。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实际上,庸人、苟活者、真的猛士,不都受血痕的影响吗?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驶,血痕在不同人的心中颜色是不一样的,而在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纵使时光流驶,也会洗成绯红,这里的绯红,是和第2节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的淡红的血色对应的,突出了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烈士的崇高精神,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要求敌人用同物偿还的意思。下面引用陶潜的诗,表达了鲁迅发生自己的感情,并以此作结。由学生回答第6节段意: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指出烈士死难的影响。
2.由学生读第7节第1段,并回答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教师明确指出,从我已经说过流言家竟是至如此之下劣,这几句话是第4节、第5节的照应和总结,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是如是之从容,这一句既照应了第5节的第2自然段,又开启了下文的议论。这一段写了三种人,分别用凶残、下劣、从容给以形容,用这样、如此、如是分别指出其坏或好的程度,用三个竟表示坏或好的程度都出乎之意料。这三个句子句式整齐,用这样的排比句强调地指出:敌人的残虐凶险,即使在禽兽中也未曾见,所以超出了的想象,而中国女子的优秀与崇高也使感到惊心动魄。
学生朗读第7节第2段。引导学生讨论。提示:这段文字共三句,第一句是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用至于这个连词和上句连接并把意思推进一层,歌颂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崇高品质。特别要指出,从至于这一回到消亡的明证是一个单句,其主干成分是:事实为明证,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是一个转折复句,在这单句中是明证的附加成分,理清了第二句的结构,意思就清楚了。这第二句的内容既照应了第5节第2段的记述,更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勇毅精神消亡不了,三一八惨案中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可证明这一点。那么今后,这种革命精神将更加发扬,这于将来意义重大。所以第三句总结上两句的意思,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这一段三句话,第一句第二句是承接关系,连接的词语是至于,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总结。下面由学生归纳此段段意: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第3自然段,把这个意义具体化了:烈士的精神昭然于世,苟活者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她们的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底将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最后一段回应开头,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一句,再次点明写作意图。可见第7节的意思是:总结全文,指出烈士牺牲的意义,鼓舞人们奋然前行。那么第6、7节的意思应该是:总结徒手请愿的教训,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3.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提示:这个中心,贯穿于文章的始末,悲愤的感情渗透于每一节中。第1、2两节,通过交代写作目的,表达了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为什么会这样?第3、4、5三节作了回答。刘和珍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富有斗争精神,又温和善良、坚毅乐观、目光远大的好青年,杀了她这样的青年,就是毁了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无花的蔷薇之二》)。而敌人的残虐凶险、下劣无耻又远远地超过了的想象,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无花的蔷薇之二》)在赞颂和揭露中,一腔悲愤的洪流都倾注在字里行间了。第6、7两节通过总结教训和指明烈士死难的意义,再次颂扬爱国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远的意义。对烈士的歌颂是那样的深挚而热情,对她们的牺牲又无比的痛惜。综上所述可见,文章的前两节犹如序曲,中间三节是记念文章的主体,后两节是主体内容的升华,又回应开头,犹如尾声。在每节文章中,强烈的悲愤一以贯之,正如许广平所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正是这强烈的一字一泪的悲愤之情,才把方方面面的材料凝聚起来,形成整体,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这悲愤交加的感情。
4.关于本文的表达方式。由中心思想和线索可知,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可见,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由此产生了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什么特点?以此问激起学生讨论,教师来引导。提示:这特点应该是两方面的:第一、无论是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记叙常和抒情或议论结合。要求学生举例分析说明。四、布置作业。1、近义词辨析:正告,忠告;居然,竟然;谣言,谰言,流言。2、下面这首诗的顺序已被打乱,请调整。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3、仿照沉默呵灭亡的句式,以斗争为开头,写一句话。4、以刘和珍为开头,重组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句子为一个复句,要求不改变原意。附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