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用

ID:836233

大小:6.18 MB

页数:84页

时间:2022-02-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请说出下列女英雄的名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鲁迅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记念刘和珍君 ①记念②刘和珍③君解题:“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悼念学习重点目标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刘和珍女,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牺牲于1926年3月18日.年仅22岁。背景: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写作背景 1.这时期的“政体”,准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势力,置人民于水深火热。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魏士毅“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杨德群 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游行队伍 请愿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三一八惨案中军阀残酷屠杀群众 走进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胆小鬼选择逃避,勇士选择直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ù)”----鲁迅 鲁迅肖 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演(1932) 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场 鲁迅逝世“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徘徊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尸骸读准字音páihuáidànɡfěibóchóuchújiéàoànèdàndiécuánlùzìfēiǎiyǔnxùdíhái 整体把握 请找出每部分的对应概括的内容。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①②③④⑤⑥⑦ 明确:课文七个部分的内容概括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 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再读题目提出问题怎样纪念刘和珍?纪念刘和珍有什么意义?对照前面的每个部分的概括,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1-2)写作缘由(3-5)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6-7)教训和意义(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写作思路 答:记叙,后抒情和议论,寓情于议。知识积累:表达方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它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思考:这文章当中,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哪些表达方式? 文章脉络文章内容表述手法整体把握全文是以作者悲愤的感情为线索。“遵路识斯真”叙述写作的缘由(1、2)悼念逝者叙述为主唤醒生者抒情为主烈士的印象及死难经过(3、4、5)交往始末叙述为主遇害事实夹叙夹议殉难经过叙述为主死难的教训和意义(6、7)经验教训议论为主死难意义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6、“我还有要说的话”7、“呜呼,我说不出话”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她(们)”——纪念烈士,寄托哀思因“所住非人间”——对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流言家诬的蔑深恶痛绝。“这样的世上”及“忘却的救主”——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唤醒民众觉醒,激励猛士奋然而前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惨象不忍视”“流言不忍闻”——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到了极点。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着愤火喷向中外反对派。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愤慨悲怆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6、“我还有要说的话”7、“呜呼,我说不出话”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对刘和珍的印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次数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然而即使有了血痕了,当然也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毅然追求进步,渴望真理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微笑和蔼亲切,善良乐观黯然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欣然自愿参加,爱国热忱刘和珍印象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预定《莽原》参加师大学潮前往政府请愿“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刘和珍形象:印象:“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微笑着的和蔼的”性格:和蔼,善良。品质:有理想,有远见,富于革命责任感。渴求真理,勇于斗争.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2处“微笑着的和蔼的—3处鲁迅所以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面影,其用意是与军阀的凶残和诬蔑成为鲜明的对照,这样就更有力地表达鲁迅对反动派的愤怒,同时也更能激起人们对反动派的强烈仇恨。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君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庸人悼念唤醒控诉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被血腥地屠杀了。表明作者对执政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交代事情的起因,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悲愤的日子,也让人们记住三月十八日这个黑暗的日子。也是哀怨长叹的表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1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独——徘徊——前来——正告——很爱看——揣摩这些词语的表达意义:失去战友,悲伤孤独悲愤之极,无处排解特意相告,对烈士的真挚怀念真挚的情感刘和珍思想进步,与“我”的关系1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3、表达悲愤之情1、并非无奈2、对杀人凶手的一种控诉。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1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为什么?①所住的并非人间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愤怒到了极点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对敌人:无比愤怒对烈士:无限崇敬1 思考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段祺瑞反动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爱国青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真正的革命者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对黑暗的旧世界的愤怒诅咒2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反动统治的黑暗生活2反动统治的残暴行径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能勇敢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崇高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突出写作动机:纪念烈士,揭露敌人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与怀念。警醒“庸人”世界,纪念烈士,不要遗忘。表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和责任感。告诫人们不要遗忘,感情更深。鲁迅在“五卅”惨案之后,曾大声疾呼:“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2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敬意谦恭深沉的自责3 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她的“微笑”“温和”?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正义感、反抗精神——有责任感——善良和蔼驳斥“受人利用”之说,突出了流言家的下劣与可恶。驳斥“暴徒”之说,突出了敌人的凶残,真正的暴徒恰恰是反动的段政府。3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4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残暴无人道作者消息闭塞噩耗传递的速度之快刘和珍的遇害出乎意料反动派的凶残超出了想象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4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事实之确凿凶残+诬蔑惨象+流言反动派的凶残和无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4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4“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是一个选择复句。表达了作者:1、这不是真正的沉默,而是对反对派造成这种沉默现状的极大愤慨。2、作者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的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3、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号召力极强。4 5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可见她并非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段政府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揭露了反动派凶狠残暴的嘴脸,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揭穿了反动政府残杀爱国青年、欺骗人民的本质。段政府“通电”中造谣说:这次惨案是因为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资料1: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辗转”指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沉着勇敢。“伟大”是谁伟大?“辗转”具体指什么?“八国联军”指什么时候的外国侵略者?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曾经入侵中国的外国军队。互文“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同指“三一八”惨案,这是中外勾结的卑劣行径。资料: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5“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中外杀人者互相勾结的结果。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怎样理解“当三个女子……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资料1: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伟绩”“武功”是反动派的自夸,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伟绩”“武功”使用什么修辞?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61、“街市依旧太平”有何深意?2、“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3、“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形象地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改变,引出下文对学生请愿活动的评论。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在政治上不反动,但是极端冷漠麻木,烈士的鲜血只是他们闲聊的材料。走狗文人。他们造谣、诬蔑,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人类历史煤的形成付出巨大的代价大量的木材(代价)历史只前进一小步只是一小块(结果)比喻这一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人类历史的进步往往要以流血牺牲为代价,而且往往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历史不过前进一点点。这与煤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相似。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6不赞成徒手请愿。在鲁迅看来,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这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空谈》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6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虽然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还有亲人友人的深切哀悼,这也算是对烈士的慰藉了。青山埋忠骨,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够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烈士的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此“此”指什么?事实……为……明证。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7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7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怎样理解这段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说不说痛惜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悲愤至极,难于言说不欲敌人快意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悲愤激励7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殉难经过的叙述以及对“三一八”惨案的反思,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动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死者生存在活人的记忆上!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鲁迅 作业:请根据陶潜《挽歌》中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诗句谈谈你的生死观。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